和尚们每天吃素,为何个个都是肥头大耳?看看他们的伙食就懂了
相信很多人年幼时都有过这样的误解,总觉得信奉佛教的和尚日常以吃素为主,生活都比较清贫,大多应该是瘦弱的身材。
因此,大部分人心中的有道高僧基本上都是慈眉善目、清瘦矍铄。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寺庙中确实有不少身材匀称或者偏瘦的和尚;但也有不少体型魁梧,甚至是肥头大耳的僧人。
甚至后一种形象在经典文学作品中反而有更高的出场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就让不少人感到好奇了,为什么和尚每天都吃素、谢绝荤腥,还会出现一个个大胖子呢?
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只需要了解下和尚们的伙食和让人发胖的原理,真相就一清二楚了。
和尚最初不戒吃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众对僧人就存在大大小小的误解,不少我们习以为常的说法都是不准确的。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荤指的就是肉类,所以会有荤素搭配的说法。而从佛教传入中原开始,和尚就被规定不能吃荤,因此很多老百姓下意识地以为他们必须吃素。
然而,这个理解其实是不对的,按照佛家的说法,所谓的“荤”指的并不是肉类,而是一些有特殊气味的之物。
佛教要戒除的主要是五荤,它们分别是葱、蒜、韭、薤和兴渠这五种蔬菜。
佛教在最初的时候是不戒除“腥”的,这个所谓的“腥”才是大家熟悉的各种肉类。
普通人之所以认为“荤腥”连起来是肉类,其实是把“荤”当做了猪牛羊这种陆地动物的肉类,把“腥”理解为带有腥味的水产品。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会感到疑惑,可是如今的和尚们都吃素啊,那么戒除荤腥的规定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呢?
可以肯定的是,在佛教原本的教义中,其实并没有不能吃肉的戒律,甚至在印度的一些地方,佛教徒还是可以结婚的。如此看来,早期的佛教经典对于欲望的限制其实并不大。
其实,佛教在刚刚传入中原的时候,并没有必须吃素的规定,当时很多和尚也是偶尔会吃肉的。
尤其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兴,很多寺庙拥有了不菲的财富,自然要给和尚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因为寺庙能提供优渥的生活,于是连很多对佛教压根不感兴趣的人也纷纷混入其中,想要过上吃喝不愁的生活。
这种情况伴随着佛教的大兴越来越严重,到梁武帝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南朝的诸位皇帝中,梁武帝萧衍对佛教的信奉是最虔诚的,他曾经多次辞去皇位,一心皈依佛门。最后在群臣和王公贵族的劝阻下,才改变了想法。
在萧衍的支持下,佛教在南梁迅速传播,声望和影响力都达到顶峰。没过几年,南梁开始出现了劳动人口不足的问题,因为大量年轻男子投身于佛门之中,妄图享受不劳而获的生活。
萧衍虽然崇信佛教,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不能眼睁睁看着劳动力大量流失。于是,梁武帝选择一不做二不休,命人拆除了大量的寺庙,逼迫年龄不足40岁的人还俗。
为了彻底杜绝此类现象,萧衍还特意修改了佛教的戒律,规定所有的僧人必须吃素,不能沾一点儿荤腥。这样一来,寺庙的生活瞬间变得清贫起来,吸引力骤然下降。
在萧衍的推广之下,这条佛家戒律很快就风行天下。因此,后世东亚文化圈的佛教徒基本上都戒除了荤腥,一辈子吃素。
重油重盐的伙食看到这里,想必不少人愈发好奇了,既然从梁武帝时期开始,僧人便不被允许沾染荤腥,那为什么和尚里面还有那么多胖子呢?
这一点,其实和古代僧人的伙食有着很大的关系。与普通老百姓相比,封建社会香火旺盛的寺庙里,和尚都能享受到极好的待遇。他们大部分都是衣食无忧,甚至可以做到一日三餐。
这一点在古代是很少见的,大部分贫苦家庭因为食物短缺的问题,只能选择一日两餐。一直到清王朝,番薯、土豆和玉米等杂粮大规模普及,普通人才有了一日三餐。
不过,一些富豪之家从宋朝开始就能一天吃三顿饭了。由此可见,单单在每日的用餐数上,僧人就比穷苦大众好了太多。
当然,僧侣们能享受到如此高规格的待遇,是因为他们享受了很多特权,很多帝王都对佛家有一定的优待。
比如免除了他们的赋税,还提供了大量的官田。正因为寺庙有免税的特权,因此不少农民选择把土地挂靠在佛寺,每年缴纳大量的地租。
而且,香火旺盛的寺庙每年还能获得大量的香油钱以及信徒的捐赠,在财富上一点都不输县城里的大户。
其次,很多人只看到古代和尚不能吃肉,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古代的劳动人民其实也没几个能吃到肉的。
和尚是因为戒律的限制无法吃肉,而劳动人民是压根就没钱购买粮食,他们甚至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猪肉、鸡肉之类的了。
在基本上都选择吃素的情况下,和尚们拥有比劳动大众更多的食物,自然就会拥有比例更多的胖子。
最后,普通老百姓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食物的烹饪和加工都很简单,基本上都很清淡,吃起来寡而无味。
但古代寺庙的斋饭可并非如此,它们只是看上去清淡,但吃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就连一些达官贵族都对其赞不绝口。
能做到这一点,自然不是因为寺庙里的厨子就比贵族家的厉害多少,一方面是因为斋饭、斋菜有别于普通菜系,吃起来有新鲜感;另一方面寺庙中提供的饭菜大多都是精心加工过的。
据悉,北宋相国寺的斋饭都是经过厨师精心烹调的,虽然不能使用荤腥,但使用的油水和调料可一点都不少。甚至很多寺庙的斋菜都是重油重盐的,这样才能激起人的食欲。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重油重盐的食物是很容易让人发胖的,因此寺庙里出现几个胖和尚也就不足为奇了。
主食提供的热量最关键除了前面提到的这几点,其实和尚里会出现胖子,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那就是发胖其实和吃肉的多少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一点在现代医学中已经得到了验证。
人之所以会变胖,是因为体内积累了大量的脂肪。而肉类中的脂肪含量明显高于主食,故而一部分人会下意识觉得吃肉更容易长胖,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人体中存储的脂肪大部分是由糖分转化而来的,其比例远高于直接从食物中摄取的那部分。
而常见的主食中无论是大米还是面条,都含有大量的淀粉,它们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系统变成糖原。如果未被及时消耗,就会变为脂肪存储下来。
根据营养学家的研究,肉类的热量虽然普遍要高于主食,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大。哪怕是完全吃素的人,只要主食吃得多,也是很容易导致发胖的。
事实上,一个人能不能保持匀称的身材,关键要看他摄入和消耗的热量是不是能保持平衡。
劳动人民之所以很少有胖子,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吃得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需要经常劳作,大量消耗了脂肪。
而和尚就不一样了,他们虽然每天吃素,但主食可没少吃,甚至比普通人吃得多。而他们的运动量却少了很多,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不事生产,不需要劳作。
另一方面禅宗讲究静修,大部分寺庙的和尚每天都需要打坐很长时间,期间一动都不能动。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很多僧人的运动量还不如经常需要外出的商人。而古代商人中有很多大腹便便的胖子,因此和尚中出现类似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
这样看下来,古代的僧人吃得多、动得少,出现肥头大耳的和尚就在所难免了,和他们是否破戒吃肉没有一星半点的关系。
结语总的来说,古代和尚中出现胖子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毕竟身材的胖瘦和是否吃肉关系不大,只要主食吃得多,一样可以积累厚厚的脂肪。
而古代的寺庙大多都有着丰沛的财富来源,能够给和尚们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自然就容易出现胖子。
正是因为古代佛教徒总能享受到高规格待遇,所以吸引了大量青年加入其中,使得劳动人口大幅减少。这才导致了佛教和皇家的矛盾,出现了轰轰烈烈的“三武灭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