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画报》由《山东画报》改名,创刊于年4月。华东*区*治部华东画报社出版,主编龙实,副主编吕蒙、鲁岩。《华东画报》在济南出版,四开单张,两面印刷,不定期出版。在战争期间主要报道华东野战*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绩和群众支援的情况。年12月1日在上海复刊,为月刊,每期40页,另加封面、封底。年9月改由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9月25日出版的新33期改为半月刊,页数减至24页。建国后报道社会主义建设、工农业生产及华东重要新闻。《华东画报》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是新中国初期深受读者喜爱的刊物。
《华东画报》搬迁至上海,新三十期,年6月出版。这一期的第9页~12页,刊载淮北盐场的文章与照片。文章题目是“淮北盐场在胜利前进”,由华东区盐务管理局局长杜李撰写,另两页登载淮北盐场盐工生产、生活照片多幅。在26页的《华东画报》中,淮北盐场占有4页,可见淮北盐业在华东地区的重要。这些稀有照片真实地反映了淮北盐业对国家的贡献。照片有淮盐生产、台北办事处淮盐运输的繁忙场景、盐工生活以及涌现出生产英雄和劳动模范的感人事迹。
杜李的文章使用繁体汉字:“淮北盐场是规模较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国营盐场,产量与税收均占华东全区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同时又具有运输便利,面积集中,生产方式比较先进等优越条件。在华东甚至全国来说,它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该场自年底全面解放以来,由于*的正确领导,人民*府的大力建设,盐工们的辛勤劳动,全场面貌已为之一新,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年2月两淮盐务管理总局在淮阴召开盐*扩大会议,将原两淮盐务管理总局驻淮北盐场总办事处改名为淮北盐务管理局,局址设在陈家港。11月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府决定成立淮北盐场特区,对特区实行一元化领导;行*重建淮北盐务管理局,使其肩负企业生产经营和地方*权双重职能。特区下划分为堆沟、陈港、灌东、新滩四个行*区,杜李任特区书记。年11月7日淮北盐场全境解放,淮北盐场**机构进驻连云港孙家山,年1月迁驻新浦东亚旅社。9月,在上海成立华东区盐务管理局,两淮盐务局和两淮盐特委随之撤销。
杜李在文章中说:“三年来,在各项建设投资上,全场添置了部凤车,部水车,兴办了漥地份,大圩多条,运盐支河多条,大小引潮河62条。”私盐一直是历朝历代头疼事情,由于私盐获利巨大,大小盐枭成为历朝打击重点。清代设盐防营,民国时成立税警团,都是为了堵住税源漏洞。杜李文章说:“解放前,走私的盐数约占产量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国民*反动*府用数团兵力与无数堡垒也不能阻止,但在今天,却由盐工群众自己解决了。盐工们自觉组织起工人纠察队,在保证不走一粒私盐的口号下,日夜站岗放哨,开展护税运动,百分之百地控制了税源,完全杜绝了走私。”
文章还说在爱国生产运动中,涌现了名生产英雄和劳动模范。在大力建设与超记录生产的同时,盐工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去年全场职工收入已增加到亿元(旧币),较年提高了百分之七十点五。职工每天都有大米、白面吃,在去年过中秋节时,每家都办了月饼一包,猪肉二斤,鸡子二只。这些在第11页~12页照片中都得到了反映。
盐工吴学田一家的照片中,劳动模范吴学田有两个儿子,加上孙子、孙女一家9口人。大儿子吴继芳当年被提拔为盐所生产管理员,二儿子吴继祥是模范青年团员和学习模范。他们家的墙上挂着模范锦旗,张贴着各种奖状,还有三圩增产节约的计划,一家人其乐融融。年全家收入为斤粮食,人均每人每月近斤,比解放前多收入斤,几乎增加了一倍。
在时宝玉盐工小组的多幅照片中,介绍淮北盐场改变了几百年来以滩为生产单位,以家庭劳动为主体的小包工制的旧制度,开辟了盐业集体生产的道路,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年的产量提高百分之五十。时宝玉小组的集体生产方法,已在淮北盐场百分之九十四的滩地上推广。时宝玉小组在年5月的爱国公约中,保证半年内完成全年生产任务百分之七十。红5月5天的时间产盐达2担,为东港所第一名。
年《华东画报》刊载的“淮北盐场在胜利前进”文章及11幅照片,记录着那个时代淮北盐业人的精神面貌,是那个时期的历史写照。时间虽然已经过去70个年头,今天看来还是让人耳目一新,甚感珍贵。
市桥人家原创马鉴尧,欢迎分享转发、谢绝转载。
参阅资料:
《华东画报》新三十期,年6月号。
《革命战争中的淮北盐场》南京出版社,年。
图片来源:《华东画报》、《苏盐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