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脸脸,今天我们来聊聊那些名菜!
粤菜“东江盐焗鸡”
“东江盐焗鸡”是广东的一道名菜,它以鲜、嫩、滑、香、软著称,历来被客家人所赞赏。据悉近年来它已成为国宴上的名菜。据传“东江盐焗鸡”源于明末,创于民初。它的前身是“东江咸鸡”。惠州最早在东江酒店出现,兴盛于东兴酒家,为厨师梁一梅所创造。
笔者早年认识东江酒店的学徒李林胜先生,故对其做法略知一二。“东江盐焗鸡”用料严格,制作讲究。选用的鸡是本地出产的“三*鸡”(即胡子*、皮*和腿*),这种鸡大小适中,肥瘦相宜,且肉质厚滑,一只鸡,一般重2.5市斤。制作时,先将鸡宰杀,掏空内脏,洗净,将光鸡吊起干水。然后,在热锅里将2.5斤左右粗粒的海盐来回翻炒,当听到灼盐发出哔剥声,盐的颜色由白变焦*色时,即将灼盐铲起搁置盆中。再将干水的光鸡用土(纱)纸裹实,放在锅中,将鸡用焦盐埋实,盖上锅盖,用中火去焗,约焗至20~25分钟左右方取出。
用这种方法焗出来的鸡,咸淡适中,鸡皮腊*发亮,肉质嫩滑,皮骨香脆,老少咸宜,色、香、味俱全。装盘时,将鸡的皮、肉、骨分开成块状,按骨、肉、皮先后的顺序排装成整鸡。再在小碗碟里盛满用花生油、沙姜粉、芝麻油和精盐混成的作料,以便顾客蘸食之用。食时顾客感到香味扑鼻,胃口大开,比食其他鸡味道更胜一筹。特别是鸡皮和鸡骨香脆,越嚼越有味道,令人百食不腻,回味无穷,且有补肾健胃之功能。依笔者之体会,区别是否正宗的“东江盐焗鸡”,主要是入嘴时是否有股烟熏的味道。
不久前,笔者旅次惠州,当年的李林胜而今已是东兴酒家的经理。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用传统方法来制作盐焗鸡,因此,买卖兴隆。据说,每月销售可达三千多只。不少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回内地旅游时,都纷纷到东兴酒家,专门点这道菜。
“贴饽饽熬鱼”香又美
“贴饽饽熬鱼”是天津人的土产小吃,也是一种家常饭。
这种吃法的发明者乃是渔船上的渔民。后来陆地上一般居民也群起仿效,因味道奇鲜,所以远近驰名。其实“贴饽饽熬鱼”是船家的家常便饭,制作方法也颇简单。北方人把煮菜叫熬菜,所熬之鱼并非一斤以上的鲤鱼,也不是半斤以上的鲫鱼,而是从海中打上的小条杂鱼。制作时,把鱼洗净后放入大锅内,不烹不炸,锅内放少量食油,以防粘锅,然后加葱、蒜、花椒、大料、盐、醋、面酱和腐乳等作料和少许清水。有时作料不全,只加食盐和面酱也可。
要知道,熬鱼之美,全在鱼鲜,作料虽少,更能保持鱼的鲜味。熬煮约半小时,鱼汤耗尽,即可出锅。所谓贴饽饽熬鱼,是为了节省时间,在熬鱼的锅边上端周围,贴上一圈棒子面(玉米面)饽饽饼子,一锅熟,掀锅后,把饽饽取出,鱼盛在碟里,渔民们一手端着鱼碟子,一手拿块饽饽,坐在船头舱尾,大吃大嚼,不但鱼味奇鲜,饽饽里吸收鱼汤,也带有鲜味,真是美食。岸上居民仿效后,稍加改良,多是选用较大的杂鱼,或单熬鲤鱼或鲫鱼。制作方法略同,但因多加作料,岂知反而有损鲜味了。
后来,市内也有一些专卖“贴饽饽熬鱼”小馆摊档,其中以南市“杨奶奶熬鱼”最佳,名气不亚于北京宣外穆家寨的炒疙瘩。
天津还有一种外地少见的吃法:烙饼卷蚂蚱。所谓蚂蚱即蝗虫也。天津南郑卫南洼,涝时一片汪洋,盛产鱼虾;旱年则遍地荒草,蚂蚱成群。当地农民涝时捕鱼,旱年捕蚂蚱。市内居民或小摊买了新捕到的蚂蚱,去掉双翅,投入沸油锅内,片刻捞出,已成深红色,放入酱油加葱花的盆内浸透,用以下酒,或用新烙薄饼卷着吃,脆香可口。蚂蚱卵如鱼子,不仅富有营养,咀嚼起来尤有异香,比空腹蚂蚱尤惹人爱。
油炸蚂蚱不但下层市民爱吃,而且在大饭庄的席面上,也是一道好菜。当年天津头等的回民饭庄会芳楼,八个压席酒菜碟中,往往有一碟油炸干蚂蚱(晾干的蚂蚱)。记得北京东安市场北门内东来顺西侧的酱肉摊上,也卖过油炸干蚂蚱,可见这道美味也曾从天津传到北京。何时能再以炸蚂蚱下酒,饱餐“贴饽饽熬鱼”啊!
石头门槛大素包
多年客居海外,吃遍中西餐点和南北菜肴,忆及家乡风味,在久享盛名的大餐馆,诸如“狗不理”的包子,东来顺的涮羊肉,全聚德的烤鸭,聚合成的银鱼紫蟹火锅,丰泽园的燕翅全席之外,却不时想起天津的素食来。
天津的素食餐馆,在当年很有几家颇为出名,所备素食菜馔,品种繁多,各有特色。例如河北大胡同真素楼的素什锦,劝业场小食堂的烧二冬,南市六味斋的干烧冬笋,罗汉斋的整桌素席,宫南石头门槛的素包,以及在街头巷尾设摊现炸现卖的油炸素卷圈。其中享名久远,且深受大众欢迎的,当属石头门槛素包。
素食餐馆特定的主顾多半是佛教信徒,在不杀生的戒律下,要吃素食。再就是达官富贾在经常吃荤吃得脑满肠肥之后,要换换口味吃些清淡的菜肴。还有一些文人墨客讲求养生之道的,以为吃素可以增进健康,所以常去照顾素餐馆。于是这些素餐馆便生意兴隆了。素餐馆专用香油,所以其价码并不低于荤菜。又为吸引顾客,整桌素席同样有“鸡”、“鸭”上桌,只不过都是油和面的仿制品,形象逼真,浇汁之后,端上桌来,照样引人垂涎。如赶上烧香还愿,送到寺庙里去给佛上供的全桌素菜,看那“鸡”、“鸭”、“鱼”、“肉”的四大扒,真可以乱真。其实那都是仿做的假鱼假肉。因为多了一套面食塑造、涂色、油烹的手工技艺,难怪素菜要比荤菜贵得多了。
素包价廉物美,是大众食品。它是以白面做皮,以绿豆芽菜、芫荽、粉皮、面筋、香干(豆腐干)切碎做馅,用芝麻酱、腐乳、香油调料,包入面皮内,捏成有皱褶的素包,上蒸屉蒸熟。蒸熟后一掀蒸屉,只见雪白晶亮,柔软细腻的素包,散发着清素的香味,引人垂涎。
每当早晚,天津各街巷之间常有清脆的叫卖声:“石头门槛的大素包!”“大素包,石头门槛的!”出门看时,可见小贩挎着黑漆提盒,缓缓走来,打开盒盖,见到那冒着热气的素包,谁能不买上几个品尝一番?
石头门槛在天津东门外天后宫南的一条街上,有两家具有百年历史的素餐馆,都做素菜,但更以素包最能招揽主顾。因为素包出了名,天津各处卖素包的都吆喝“石头门槛大素包”,人们吃起来味美可口,也就不问其真假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