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烹饪辞典里,盐是百味之首。有学者推论,人类的历史都是在嗅着盐的味道前行。
在东江菜里,盐最重要的使命是调出食物固有的味道,改善某种肌体的质地。东江盐焗鸡,将盐的功能,演绎到了 。
东江菜是粤菜的三大流派之一,东江盐焗鸡与东江酿豆腐、梅菜扣肉一起被称为“惠州三件宝”。惠州不缺鸡,博罗、龙门等山区三*鸡漫山遍野;惠州也不缺盐,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惠州盐场已有3个,分别是归善淡水盐场、海丰古龙盐场和石桥盐场,均在海边。直至今日,海盐依旧在大亚湾畔出产。当鸡肉遇上盐,于是变幻出特有的香味。实际上,穿越岁月长河,惠州人对东江盐焗鸡有着多层次的感受。
现在,当我们吃着色香味俱全的东江盐焗鸡时,谁也无法考究,究竟是哪个美食家研制出了盐焗鸡,但可以肯定的是,高手在民间。惠州美食界有这样的共识,东江盐焗鸡是由当地民间的盐腌鸡改进而来的,盐腌熟鸡的制法传到街边食肆,厨师们将它改为用炽熟盐焗生鸡,由此成为今天的东江盐焗鸡。盐焗法比盐腌法方便,风味更佳,还可以随做随卖,因此近百年来驰名海内外。
东江盐焗鸡的普及,有多个时间节点,草创时期无疑是一个,建国初期也是一个。上世纪50年代,厨师们反复研究烹饪技术,后来由惠州市第二饮食服务公司特级厨师*华精心制作并推而广之,东江盐焗鸡传遍全省乃至东南亚,不管是酒楼食肆,还是寻常巷陌,东江盐焗鸡的味道常让人垂涎三尺、回味无穷。东江盐焗鸡还被广东省烹饪协会鉴认为东江传统名菜之一,行家一致公认,东江盐焗鸡是盐焗法的典型,是中国烹饪一法。
从上世纪辉煌一时的太白、东兴等饭店,到如今惠州有名的饮食店紫苑惠州西湖会馆、高记惠州风味楼、金龙酒家、惠州牛仔鸡等,几代惠州人都能吃得风味十足的东江盐焗鸡,它们或有微小的味觉不同,但 都是 佳肴。
东江盐焗鸡的做法,基本遵循这个模式:首先选好原料。选用本地三*鸡一只(约克净鸡),生盐、姜片、纱纸、清水、香菜、葱条、八角;其次用调料:精盐、沙姜粉、麻油、花生油、猪油等。先用刀将晾干的净鸡砍去趾尖和嘴上硬壳,在鸡翅两边划一刀,把鸡翅割断,用刀背略捶鸡颈,敲断脚骨,将葱条、姜片和鸡脚插入鸡腹内,鸡头屈藏在鸡翼下,用纱纸包裹备用。纱纸很有讲究,近年来有酒楼用锡纸替代,远没有用稻草纱纸这么环保自然,留在鸡肉的香味,稻草纱纸是天然保鲜纸。
到了下锅的程序。先用旺火烧热炒锅,下生盐(一般克)、八角炒至爆热,有盐爆响声,取出克放入砂锅,把鸡放在盐上,然后将余下的盐盖在鸡身上,加盖置炭火炉上用微火焗10分钟,取适量清水从砂锅盖边灌入,注意不可揭盖,再焗10分钟至熟。有经验的厨师都认为,制作东江盐焗鸡,嗅觉很重要,一言概之:一香就行。
在飘满鸡香味中,取起并去掉纱纸,将鸡的皮和肉分别撕成片状,鸡骨拆散,然后加入调料拌匀,以骨垫底,肉置中,皮铺面,拼砌成鸡形状,香菜拌沙姜、盐、油两小碟佐食。一道正宗东江盐焗鸡就此做成:色调微*,皮爽肉滑,骨香味浓,有滋朴固肾之功效,老少咸宜,四季可食。
传统的东江菜偏重于“肥、咸、熟、香”,主料突出,喜用“三鸟”,具有下油重、口味咸、用的酱料较为简单等特点。现代的东江菜则以“家常原汁原味”见长,用料以肉为主,突出主料的原汁原味,讲究酥软香浓,以煎、焖、炖、煮、煲、焗见长,用以入馔的原材料基本上是禽畜山货,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东江盐焗鸡,正好是传统东江菜过渡到现代东江菜的一个里程碑,以焗见长,用盐“倒逼”鸡肉的原汁原味,并巧妙佐以配料,做到了五味调和百味香。
值得注意的是,在广东莱的三个流派中,广州菜、潮州菜都曾经历过秦代以后的“汉越融合”阶段,唯独东江菜没有被这个潮流“合辑”,这是因为东江两岸的人们在迁徙过程中,多群体有组织而迁,整村或整族而徙,尽管历尽艰难险阻,却保留文化基因。迁到东江两岸以后,成片聚居,在这广阔地区内,客并不客,已是“反客为主”,他们的生活习俗和菜肴特色不易被同化,固执地传承下来,到 反而同化了不少后来从外地至此的人。
因此,如今呈现在广大食客面前的东江盐焗鸡,它已不单是一道佳肴,还是一种物化的文化,它展示着惠州饮食的流变与习惯、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生活价值观,让人在咀嚼品味中,进一步认知和理解着处于现代化进程的惠州。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