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美食冠以芳名
文字原创/宜家猫
花鸟虫鱼,各有其名,上了餐桌,这些花鸟虫鱼一定会有令人惊艳的食物名字,呈现给食客。沈宏非把菜名分为两大流派: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的菜名如:韭菜炒大葱,番茄炒鸡蛋。
浪漫主义的菜名如:霸王别姬、八仙过海。
不过,一桌子浪漫主义的菜名,往往是要打架的,吃完走人,客人可能一个菜名也没记住。
倒是现实主义的菜名像德州扒鸡、青岛啤酒、扬州炒饭,让人过目成诵。
数字入菜肴,是中国菜命名里最有文化、最有生命力的一支。几乎包含了中国民俗和汉语文学的全部修辞技巧。
一品锅、二锅头、地三鲜、四喜丸子、五柳鱼、六壳蒸鸡、七星子蟹、八宝鸭子、九转肥肠、十色豆腐……千层糕。
许多人喜欢吃粤菜,我也一样。粤菜的调味料鲜美无比,滋味无穷。记得那年在广州吃过一道“童颜鸽”,因为这种鸽子从出生到端上桌才几十天时间。
我没觉得这名字有什么好。
就粤菜来说,由于广州在历史上远离宫廷,在菜名上就没有那么多殚精竭虑的思考,直来直去的居多。广州有一道菜叫“大展宏图”,只有久居广州或吃过这道菜的才懂得,“大展宏图”是鱼翅。
在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封建时代漫长的中国,皇帝、官员给菜起名的典故数不胜数。镇江的锅盖面就与乾隆爷有关。
而皇帝、官员之所以热情地给菜肴起名,大概是因为饭店、厨师等把客人招待好了,每道菜别出心裁,击中皇帝的味蕾,或正中官员下怀。鸡蛋好吃,可是这只好吃的鸡蛋是哪只鸡下的呢?于是降尊纡贵,要找到那只下蛋的鸡。然后,在饭店老板与厨师的恳求下,给那道菜现起一个名字。
我在网上搜到了两份餐饮单子:
洪武十七年(年)6月的某天,明太祖朱元璋的午餐菜谱:胡椒醋鲜虾、烧鹅、羊头蹄、鹅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角儿、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
康熙晚餐食谱:燕窝鸡丝香蕈丝薰白菜丝镶平安果一品、三鲜一品、燕窝鸭子薰片月宫子一品、白菜鸡翅肚子香蕈一品、肥鸡白菜一品、肫吊子一品、苏脍一品、托汤烂鸭子一品、野鸡丝酸菜丝一品、芽韭炒鹿脯丝一品、烧抱肉锅、鸡丝晾羊肉攒盘一品、祭用猪羊一品、小菜一品、南小菜一品、菠菜一品、挂花萝卜一品、羊肉卧蛋粉汤一品、萝卜汤一品、野鸡汤一品、糗饵粉粢一品、象眼棋饼小馒首一品、折叠奶皮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酥油豆面一品、蜂蜜一品、拉拉一品、粳米膳一品。
两份菜单,看出一点,朱元璋是吃过百家饭的,宫廷菜单名称朴素。而康熙不然,餐桌上什么都是尊贵无比的一品。只是一个人一只胃,有人一餐一碗粥一碟酱菜,有人却摆了一桌子眼花缭乱。
袁枚在《随园食单》里专门指出“戒耳餐。”意思是,别整那些没用的,花里胡哨的菜名、七七八八层层叠叠的菜肴,比不上回到根本上:材料新鲜不?合口味不?
美食需要修辞,但适可而止。就如女人,稍作修饰即可,蓬头垢面或浓妆艳抹都失去美感。
文字原创
感谢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