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一:“咏鹅是现在三岁的孩童都能熟背的,一首千年以前一个五岁孩子随口做出的童诗,虽然这首唐诗不押韵,可是由于真情流露和真实自然,在文化史上拥有很高的评价,并且在近年一位70岁的农民用了学着咏鹅的模式,用了18个字作了一首咏鸡诗,获得了当年的农民文学奖,奖金达到万元,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最为恰当。分享一下《咏鸡》诗给大家,鸡,鸡,鸡,尖嘴对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唤晨曦。此时咏鸡诗的获奖,侧面证明骆宾王的实力,五岁的孩子能够如此的确难得。而他的成就无愧于初唐四杰的名号,虽然这首童诗流传千年,可是千年以来,大家都没关心过一个问题,或者是大家忽视了一个问题咏鹅的主角鹅鹅,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了?探讨这个问题,或者读者会觉得有些无聊,可是这里头有大学问在。首先你知道骆宾王为何忽然在历史上消失,最后他的结局如何?你知道唐朝对于鹅是怎么看的?鹅算不算是肉?唐朝的鹅有啥做法?最后唐朝的鹅吃好吃不?二:当武则天看到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时候,的确吓了一身冷汗,里面的内容虽然把她骂的一无是处,但却吐槽的非常有文化,简单的说就是骂人不带脏字,特别是她看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句,简直是戳中了软肋,连忙问身边的上官婉儿,这谁写的,谁写的。大家见她那么紧张,以为她非常愤怒,就说是骆宾王写的,这里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把骆宾王,变成了王洛宾,他们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王洛宾近代的音乐家,著作有《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武则天听完上官婉儿的回复,感叹了一句:“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反正宰相就背了黑锅,而骆宾王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其实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敬业起兵,当然最后结果李敬业兵败被杀,而骆宾王却由此消失于江湖,属于历史上有一个神奇消失的人物,当然一个大活人又不是修炼成仙,怎么会无欲无故地消失呢,所以他肯定是隐藏于民间,关于他的结局,在后世人的寻找中,得出了两条线索,一条就是说躲入了寺庙内归隐终老,毕竟在那个年代,佛教比较昌盛,而且唐高宗和武则天都是信奉佛教的,所以躲入寺庙内安全系数很高,同时天山名山僧占多,当时来说去到一些深山老林居住,肯定会有寺庙,这个理论确实有道理。另外一个说法就是说他利用,自小懂水性的特点,跳入了水中逃了出来,最后在南通一带隐居了起来,生前乐善好施,死后还留下一颗夜明珠给老乡,当然是藏在了地下,写了一首藏宝诗,让老乡自己去挖,可惜老乡没找到。而他到了明朝,有人找到了他的古墓,并且里面有他的墓碑,反正结果就是他最终回到了老家,躲了起来,不过晚年的他会不会想起五岁时候的那只鹅呢?三:鹅鹅鹅的下落,其实不说大家都知道,这只鹅的结果就是被填进了肚子,可是唐朝的时候鹅的做法是怎么样,怎么吃可能大家就不清楚了。骆宾王是唐朝人,而他的家乡就是现在小商品出名的义乌,而义乌属于现在的金华所管治,金华大家都知道出名的就是火腿,会不会变成鹅火腿的做法呢?其实,完全可是否决这个想法,金华火腿是出名,可唐朝的时候不流行吃猪肉,而是吃羊肉,而且唐朝的时候,鸡鸭鹅不算吃肉,也就是说唐朝人看来,吃肉这事的很讲究的,除了牛羊猪以外,鸡鸭鹅鱼的都不算吃肉,这得分得很清楚,要不你回到了唐朝,在长安请朋友吃肉,朋友兴奋的跑过来你桌上没硬菜,那么就是丢大脸了,属于没诚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不过我翻阅了许多当地唐朝的鹅的做法,发现因为当时鹅不属于主食,也不算硬菜,基本没有收录做法,不过唐朝的时候也不会像我们一样吃鹅肝,吃烧鹅,吃卤鹅。这只鹅最后的命运是做了哪道菜呢?根据当时的记载,有三种的可能。四:第一种可能:白切鹅,这种做法其实古代非常流行,也非常简单,因为当时既有白切肉和炸肉的做法,就是开水白煮或者蒸,因为当时来说这种做法比较省事,而且义乌金华靠海边,盐这东西比较容易获取,将鹅煮熟在汤里撒点盐,捞出来就是美味,一些地区清明拜山祭祖,还保留着这样的白切肉的做法,其实是很久远的做法了。第二种:相对复杂一点,不过是唐朝里面一种主流做法,就是将鹅和羊和在一起做成美味,当然现在我们此羊肉比较少,因为膻味的问题有些人不喜欢,还因为食谱的变化,猪肉取代了羊肉,所以大家会感觉有点怪,但是唐朝时候主流就是吃羊肉为主,这道菜叫做“浑羊殁忽”,做法就是将鹅洗干净,将鹅放在养里面,在用线缝合起来,炙之。就是靠全羊里面塞进一只鹅,等羊肉烤熟了,就把羊里面的鹅拿出来。羊肉和鹅肉混合吃了,当然这样的做法比较麻烦,特别要烤全羊现在是比较困难的,比较一头羊不便宜,可是唐朝的时候这做法相对普遍,因为要不就吃不起肉,要不就是天天吃肉,只有两种可能。要吃肉就不能怕麻烦,况且当时能吃肉的人家,需要自己动手做吗?第三种:这种是让人争议的吃法,是武则天的爱臣张易之发明的,叫鹅炙,看字面你觉得是烧鹅,其实不是,但是张易之因为比较帅气和能干,反正很受武则天的宠爱,给了一个很奇怪的官职他叫做控鹤监,其当然控鹤监天天对着一群禽鸟,近水流台先得月,善于做菜的张易之,研究了一种做法,让人做了一个大铁笼,要做菜的时候,将鹅或鸭放入笼里,笼子里面点上一盘火炭,四周在密封起来,在四个角落,还反着各种美味的酱醋和调味汁的铜盆。当鹅被桑拿得又热又渴的时候,就会跑到铜盆里喝调味汁。等到一定的时间,鹅被火烤熟了,就成了烤鹅,滋味听说是特别鲜美。和现在的烧鹅或者烤鹅,卤鹅比起来,确实是美味。当然对于鹅的美味,韩愈,白居易等人都点赞过,韩愈的“下箸已怜鹅炙羹,白居易的“稷香简竹嫩,炙脆子鹅鲜”、陆龟蒙的“何须嗜鹅炙,岂在斟羊羹”都是对炙鹅竖起大拇指,香,好吃,太有鹅味了。不过以当时骆宾王的家庭条件,最有可能的就是吃白切鹅了,毕竟这种做法相对省事,而他的家乡,浙东白鹅也是非常出名的,因为在本土鹅里面,他是生长速度较快,又好养殖的鹅之一,也是中国分部最广的鹅。并且鹅在农村也是三大霸主之一,其形象并不是很高大上,不过鹅很忠心并且战斗力也很强,所以有可能这头鹅被留下了看家不一定,但是大部分的鹅,大家都懂的,逢年过节亲戚朋友过来,结局还是一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