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是不是新的二十岁?
5G冲浪的小伙伴们不知道最近有没有看到中外网上都很热门的讨论——“三十岁到底是不是新的二十岁?”(“Is30thenew20?”)
“三十而立”这句话自从孔子曰过以来,就一代一代地在教着年近三十的年轻朋友们做人。
演变到今天,“三十而立”的核心概念还是——人到三十了,得要像个大人样了,得上有老下有小,以一己之力扛起三代人的家庭责任了。
图片来源:微博
但是近来,很多人开始主张这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观点,不应该在高科技的二十一世纪继续适用了。
一方面,随着时代的改变,这一批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急于在二十多岁就在事业和感情上安定下来,觉得自己比以前多了健康和经济基础上的资本,能够多“浪”,多“折腾”几年。
因而主张新生代,尤其是“千禧一代”(Millennials)要到了三十岁,才开始考虑我们传统上认为二十多岁该做的事——结婚,生孩子,踏踏实实找一份干到退休的工作。
另一方面,心理学家MegJay在她的演讲《三十岁不是新的二十岁》中分享了她的来访者们的故事。
借以告诉二十代的观众们,二十岁到三十岁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等各种意义上,依然是人的“*金十年”,是一生定型的重要时期:我们的事业方向应当在这十年中决定,才能在三十五岁的高峰期开始有所收获,我们的择偶和组建家庭相对选择较多;
此外,对于女性来说,二十岁到三十岁也是生育能力最旺盛的阶段。[1]
图片来源:TED演讲《为什么三十岁不是新的二十岁》(Why30isnotthenew20)
听起来,好像两边都很有道理对不对?相信很多小伙伴们也像小编一样,越来越迷茫和焦虑了。
但是其实,虽说看起来是两派,但两边的核心论点中有着共通的部分,而这个共通的部分,也就是我们现代社会中面临的独特的境况,所造成的成年期的延迟,而在心理学中,我们把它叫成“成年初显期”(EmergingAdulthood)。
“成年初显期”指的是18-25岁这个时期,在传统意义上,我们已经是法律上的成年人,理应承担成年人的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的独立责任,很多人甚至已经开始赡养上一代。
但是学者却指出,随着中产阶级的增加,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群经济基础变好,尤其是“千禧一代”的父母辈,已经能够自己承担养老费用,压在二十代年轻人身上的赡养祖辈的重任大大减轻。
与此同时,学历在社会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接受本科教育,甚至有很多人开始选择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读博,这就直接导致这部分年轻人离开象牙塔、进入社会工作的时间直接拉到22-25岁。[2]
图片来源:微博
ba哥专用此外,开放自由的婚恋环境,也让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将就,不急于进入一段固定的婚姻,而是更加谨慎、更多尝试和选择,最后做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决定。
更不用说到了21世纪,医学的发达使得人均寿命大大延长,二十代的年轻人更不会在终生伴侣的选择上有这么强的紧迫感——我要选择的,可是一个可能要陪伴60多年的对象,那可真是不能眼睛一闭一睁就把自己套牢啊!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而与“成年初显期”相伴的,也是年轻人紧迫感的降低,以及人生方向上的迷失感增强。
当我们开始不再急于在二十几岁变成一个成熟的大人,感到自己选择变多的同时,我们可能也会迷失在更多的可能性之中:
我们是应该冒险创业,还是老老实实做打工人?
是应该和家人在小城相伴,还是到大城市闯一闯?是应该早结婚早生娃,还是晚婚晚育拼事业?
是应该多玩几年多体验几种生活,还是一条路走到黑……?
这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警告的部分:当我们在万花筒迷失的时候,时间正在迅速地流逝,而当我们回过头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听音乐抢椅子”的游戏中剩到最后了。
那么,我们的“*金十年”,到底怎么过?
三十而立?三十而已!
近一段时间,好几部电视剧开始轮番演绎二十岁到三十岁交接的这部分年轻人的生活,包括《三十而已》、《流金岁月》等等,足以见得——三十而立这个概念到了21世纪20年代是否还能继续适用,已经成为了很多年轻人思考和讨论的议题。
图片来源:影视剧《三十而已》
在《三十而已》里我们看到,其实就算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能够像顾佳一样,在二十多岁打卡各项人生指标:稳定工作,阶层晋升,顺利成为新手爸妈……
我们也可能遭遇林有有这样的“不测风云”,年纪轻轻婚龄尚浅之时就带娃离婚。
图片来源:影视剧《三十而已》
而顾佳这样的女强人,毕竟尚算少数。
大多数时候,我们是钟晓芹,平平凡凡结婚,平平凡凡工作,操心柴米油盐的同时,开始怀疑会不会爱情的滋味还没尝够,青春就结束于不够理想的这段婚姻了?会不会事业上,也有别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影视剧《三十而已》
事业型的单身贵族呢?
三十的王漫妮,业务能力优秀,为了大城市立足、靠婚恋实现阶层晋升的野心,住着单室套出租屋,也要买昂贵的裙子,在自己并不归属的场合,穿着并不适于自己消费阶层的衣服,遇到无法与之匹配的伪真命天子,像极了拼命向上,想要提前够到那个理想生活形状,却被无情打回现实的“社畜”的自己。
图片来源:影视剧《三十而已》
最近刚刚播完的热剧《流金岁月》中,两个年轻的女主角,也在追求那些三十而立的框架的过程中摸爬滚打。
憧憬稳定婚姻家庭的朱锁锁,并没能成功预见自己将那么快经历变数,甚至承受生产的疼痛时身边空无一人。
蒋南孙的结局似乎是美好的,但却像老套的童话里多金的王子拯救灰姑娘,俗气又没有借鉴意义。
图片来源:影视剧《流金岁月》
所以我们看到,即使是电视剧里,大家的三十岁也不能顺应剧情来到皆大欢喜的HappyEnding。
现实中,就算那么努力去迎合“三十而立”的标准,很多人也无法真正立起来:工作上,就算已经过度透支在小时工作周,拿到手头的工资依然不够用。
幸运的人有家人的加持凑出车房首付,少少的存款用来还贷,精打细算过日子;没有大靠山的,每个月出租屋支出一笔大房租,看看银行余额,思考这日子过的到底有什么意义……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三十岁的小年轻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养娃的经济重担,和伴侣原生家庭扯不尽的鸡零狗碎,也是这一代年轻人在繁重工作之余还要面对的难题。
图片来源:影视剧《欢乐颂2》
哪有那么多在27岁买市值超1.5亿的penthouse的女明星?别用幸运所得来贬低努力。这一代年轻人,为了能三十而立已经拼尽了全力了。
也许三十岁确实不是可以毫无顾忌放飞自我,有无数光阴可以挥霍的二十岁,但它也确实无法代替四十岁,给我们经济意义上和家庭意义上的安全稳定基础
也许三十岁就是三十岁,我们可以赋予这个年龄数字一些新时代的意义。
人生合理规划可以这样做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我们在二十到三十的这段时间是播种而尚未收获的“*金十年”。
事实上,很多社会学的调查也表明,绝大多数的人到了四十五至五十多岁,才真正积累到财富,可以坐享其成,而相应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时间,都会是长期的投入和探索可持续高回报的职业方向的过程。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因此,靠近三十岁的年轻人们不该为了自己尚未有高额存款、收入依然较低、创业未见回报,或者因为依然在接受教育而无法拥有即时工资的现状而焦急迷失,选择急功近利的一些变现方式。
三十岁就是一个我们需要去投入长效激励机制(Long-termPositiveReinforcement)的时期。[3]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后才能过好日子。
事实上在读书时代的我们是看不到未来生活好与不好具体的形状的,而投入学习的短期变现能力也确实比做做小生意、打打零工来的差很多——毕竟谁也不会因为我们去上学而付工资给我们。
但是我们依然选择了投入,是因为我们明白有一些回馈就是长期见效的,而我们的投入必然是一场前期入不敷出的持久战。此外,长效回馈比短效回馈都来得可持续、来的稳定,回报来的高。
图片来源:影视剧《孤单又灿烂的神—*怪》
我们现在常常会看到一些试图走捷径的年轻人的案例:为了能不费太多努力嫁入豪门而做“假名媛”,为了能快速挣到钱而卖假货等等,随便打开一个网站也会被强塞那些“快速挣钱变现”的各种软文广告,这些都是不可持续、从长远来看无法得到稳定回馈的道路。
所以二十多三十的我们,应该给正在投入长效回馈的自己一些鼓励,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一些短效回馈机制,给自己一些“甜头”,比如和朋友聚会、看电影,培养新的兴趣爱好,让辛苦讨生活的自己可以有一些劳逸结合的娱乐。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第二点,既然我们的三十可能就是无法而立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找到那条我们可以长效投入的道路?这就涉及到我们的“社会生态位”(SocialNiche)的找寻和定位。
人类生物性的一个部分就在于每个人最终要找寻的都是那个适合于自己的群体和定位,并且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不可替代的一个小小的位置。
对于二十多三十的年轻人来说,这个定位可以来自于我们的职业专长、兴趣、梦想等等。
在《三十岁不是新的二十岁》演讲中Meg也说到,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金十年”事实上就是让我们用来积极探索自己的热爱,探索“生态位”的过程,所以想要跨境实习,想要学新的技能,想要做斜杠青年……
我们都可以从现在开始,为之后的长效回馈做积累。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在内卷如此严重的今天,我们太容易被别人的焦虑带跑了,因而不顾及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内心想要什么,为了横向的对比,而去参与了自己并不能赢的赛道,不仅跑的虚脱,而且似乎永远也追不上那些占内道优势的选手。
我们盲目相信“好找工作,工资高”的专业方向选择,害怕在毕业的那个时间点赶不上别人的offer数量和年薪,但是正如b站up主赤焰男孩所说的,真正对的方式,是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规避竞争,找对赛道。
图片来源:哔哩哔哩
利弊分析决策法,是能够帮助我们合理规避竞争,找对赛道的方式。这个经济学概念,现在也普遍应用于心理学中,帮助我们矫正一些偏差的认知。
当我们每次做重大决策的时候,拿出一张白纸,分成左右两栏,一栏列上作出这个决策可能的收益,一栏列上可能的弊端,在收益坚实能够高于成本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值得的选择,反之则可以考虑另觅他途。
而对我们三十岁的人生选择来说,我们所罗列和衡量的就不仅仅是可量化的数字了。
图片来源:微博
我们的幸福感、职业满足感、理想和热爱,自己的价值观等等,这些都与我们的软性竞争力相关,常常影响我们能够走多远,却是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最常忽略的部分。
想想我们在选专业的时候,是不是常常想着能找什么工作,能赚多少钱,却很少考虑我的能力能不能帮我在这行找到这样的工作,赚到这样的钱?
很少考虑自己希望十年后,是在什么样的环境过什么样的生活?
结合上文,投入长效激励,找到生态位,和利弊分析决策,都能帮我们用好“*金十年”,在三十岁做不后悔的选择。
愿我们都能潇洒地“三十而已”!
参考文献:
[1]Jay,M.().Why30isnotthenew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