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馓子,清明时,该有它一席之地

时至清明,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人们延续传统的两大礼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寒食节,约在清明前后,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后遭到百姓反对,逐渐缩短。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并逐渐式微。清代历法改革,二节融为一节,寒食节要吃清冷的食物,自此,清明节也有顺带延续了吃寒食的习俗。

清明节传统美食多种多样,有道是“赏花品酒过清明,倒缘乡味忆回乡。”江南一带的青团,客家人的艾粄,福建泰宁的暖菇包,厦门的薄饼,青岛的大葱和鸡蛋,还有闽东各地城乡的芥菜饭,山西晋中的子福,福州的菠菠棵,除此以外,还有的地方喜欢在清明时节吃些鸡蛋,当然还有一种是全国皆有,不得不说的寒食之一“馓子”。

在我们河南本地清明时吃馓子,平常在大街上也能看到卖有馓子的,很多人见过以为是零食,却不知馓子的故事。馓子,古时称名“寒具”。两个名字,听着却是两极格局,为何为寒具?也刚好因为它是寒食节的食品。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其左右,不离不弃,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介子推却不求利禄,功成而身退,与母亲归隐绵山,而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愿重新出山,最后和母亲一同殉难山林大火,晋文公重耳懊悔不已,将其葬于绵山,同时深感其德,为他修祠立庙,也命官民在子推忌日里禁火冷灶,吃寒食,因此禁火之前,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这些面食就是“寒具”现在的馓子,以寄哀思。如今,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同时寒食馓子也代表了人们对忠诚,廉洁,清明的赞许,对这高尚精神情操千年如一的重视。

馓子南北通食,南方则主打糯米面,做时皆搓为细绳,挽曲如环,油炸而成,搁置数日,香脆如初,吃起来油而不腻,甜中有香,入口即碎,口感清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曾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几句话道出馓子的做法与口感。

北方的馓子以面食为主,成品后呈蝴蝶形,美艳至极,风味殊绝,宋代大吃货苏东坡就特喜欢寒食馓子,特写一首《寒具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在大饕眼里,馓子那可是美人的环钏,单是那细匀匀的馓条*亮亮的色彩就让人目不转睛了,它还缠绕成手镯状,以其无比的香甜酥脆让我们回味悠长。除此殊荣之外,北方馓子是以小麦制成,工艺也更为精细,以两股条状的面扭转抻拉折叠而成,状若双龙盘旋,食之爽脆甘甜,可佐酒,亦可为茶点。

干的馓子可做茶馓,喝酒也能佐酒,平常有的地方也被当作民间小吃,特色美食来买,当然当作零食贪恋那一份咬时清脆声响的也大有人在。除此之外,还有人做成泡馓子,坐月子的女人吃的是泡馓子,选用鸡汤或以热红糖水。焦脆的馓子在热水中泡成软绵绵的,香味更重,缥缈雾气在碗的四周上扬。此时,捧碗吃馓子的少妇,如同腾云驾雾的仙女,别有一番风情。总之,馓子多少年来依然深受世人喜爱,时至今日,依然是老少皆宜的美味食品。

如今,又是一年清明来到,传统美食再一次端上餐桌,但这次却有不一样的意义。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国家经历了一场艰难的抗疫,正是因为有很多像介子推一样爱国奉献的人,投入到抗疫的第一线,众志成城,有人甚至永远留在了那个光阴里,这才重新让我们的国家山河清明,还我们一片净土。因此,在清明里祭奠先祖的同时也祭奠哀思那些为了国家奉献的英雄先烈。无论我们吃的是青团或是馓子,都应该铭记这个节日的意义,这些食物传递了它们该有的意义,让我们再次想起那些该祭奠的人,再次重新铭记孝道品德,铭记那些心里装着大爱的人,铭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使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生活,感恩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anjkyc.com/afhpz/2036.html

冀ICP备2021021479号-17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