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水乡四味教育家文学汇

春日,刮上三天风,刮得人心里泛泛的,也刮得杨柳枝儿软柔柔的;下个三天雨,下得人心里润润的,杨柳芽儿也就泡得鼓鼓的,退*转青了。河边新开的桃花有了绿柳的陪衬,春意就闹哄哄的了。大家就急吼吼地出门踏青,同时也不忘在家里品尝春日的美味。河蚌河蚌是大家春天舍不掉的美味。红烧,可以烧鲜肉、烧咸鱼、烧咸肉,味高。也有烧白汤的,先将河蚌油煸,然后进砂锅,放清水煨,大火烧开,小火焖,把河蚌肉煨得酥了才好。吃时则是配放刚上市的青菜苔,上桌,汤乳白,菜碧绿,衬得金*色的河蚌肉起了一层亮,一会儿功夫,汤面上就会结起一层**的油膜。河蚌汤是凉物,败火,吃时要洒上一撮胡椒粉,那香味,就出来了,尝一口,透鲜!是色香味俱全的好菜呢!一盆河蚌肉买回家,连汤带水养在盆里,要下功夫“择”,就是清理。河蚌的肉是一个有硬边的肉包,注意在肉包软的边上有一线泥肠,要挤出里面的污泥;在肉包两边有两片颜色稍深一点的腮,要完全掐掉。与肉包相连的还有一圈裙带,有点像老式怀表的链索,没有细细碎碎的声响,却有叮叮挂挂的精致,要清理掉上面的污泥、碎屑,保留那圆的肉丁。接下来要用香油和细盐放河蚌肉中“勒”几把。放几滴香油,说是去除蚂蝗仔;放一小勺盐去除粘液。一般要“勒”几遍,肉清爽了才用清水洗。会做菜的不急着下锅,还有一道必经的手脚,那就是“拍”。“拍”什么?拍那河蚌肉那一边厚厚硬硬的肉边,不拍煨不烂。放木砧板上,用木质的锅铲柄、擀面杖等慢慢拍,老人们说经了铁器就不行了,还有那肉丁也要拍的,不然也煨不烂。一切准备好了就可以下锅了,你才可以直直腰,感叹感叹打理河蚌的不易,当然品尝了美味可口的河蚌,这些辛苦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蚬子春天来了,家乡人桌上经常有一样菜:蚬子。现在对于蚬子只有想的份,扬州街上很少卖的,问卖螺蛳的小贩,有的都不知道蚬子是什么。据说家乡市场上也不多,有人说那是河道淤塞了,污染了,蚬子就少了。记得那时到街头小摊上,几毛钱拎一竹篮回来,哗啦啦倒在盆里,倒上清水哗啦啦搓洗,然后捞起来,再哗啦啦倒在锅里,就放水“餉”了。所谓“餉”是用水简单地烧一下,把蚬子煮个囫囵熟。大火烧开,过一下火,就行。开锅,那一个个蚬子就“开口”了,每一只都打开了两瓣硬壳,露出那白白的鲜嫩的肉,用淘米箩盛了滗水,锅里则是一锅白色的汤,鲜味四溢。这时就开始“拾”蚬子了。说是“拾”,实则是“捡”,把一个个蚬子壳里的肉捡出来。拿一个捡一个,扔了壳,把肉放碗里,做起来特简单,不费事的,就是费时间。记得那时,每次都是邻居几个孩子一起来帮忙,妈妈怕我们烫着,先把蚬子用淘米箩盛好,一次一次倒在脸盆里,等冷一些才让我们动手。眼看脸盆都堆成山了,热气雾了一屋,我们就等不及了。找邻居借来几个畚箕,一人脚下放一个,再在每人面前放一小碗。准备妥了,说动手就动手。屋里就噼噼啪啪响个不停,那是蚬子壳扔到畚箕里的声音,至于蚬子肉放碗里则没有声音,但是大家都瞄着其他人,看谁碗里最多。拾蚬子,一个一个“拾”很见功夫,就说笑话,大声说,大声笑,但是没有人手会停。说螺蛳姑娘、说河歪精,个个就问蚬子有什么故事呢?没有听说。这样,一直忙到太阳要到头顶,才能够拾出来,小山移到各人的脚下,蚬子肉则到了各人面前的碗里,比一比,有多有少,于是笑闹一阵。妈妈把几个小碗合到大碗里,这时看到堆头还不少,孩子们就四散跑了。蚬子肉可以烧很多菜。炒韭菜、炒蛋、烧三鲜,还可以烧汤,那味道实在是鲜美。家乡人还把“餉”蚬子的汤,放上几片青菜叶一烧,那汤亮白如乳,那叶碧绿如玉,搬上桌,整个一道“高汤”的架势。蚬子肉可以晒干,晒成蚬子干。邻居家大孩子在外地工作,邻居每年都晒虾干、螺蛳肉干,蚬子干是少不了的,只是一竹匾的蚬子肉晒出来就是一捧,不见堆头。记得要用布缝个口袋,装起来,到邮局寄的时候,查验过之后才能缝口。我帮着找一块白色的旧布,涂些干肥皂,然后在上面用毛笔写地址,不然不沾墨,这块布后来缝到口袋外面,想着她儿子能吃到蚬子了,感觉做这一切很有意思。中午要吃饭了,蚬子烧菜的香味出来了,孩子们就回来尝鲜,这人一口,那人一口,一边滚着嘴里的烫,一边连声说好,转眼又跑了。現在飯店里蚬子几乎见不到,有一次到一处“农家乐”去吃农家菜,有烧蚬子,事先不“拾”蚬子肉的,一盆刚刚饷过的蚬子端上桌,用作料煮到入味,吃时“拾”一个吃一个,当又是一种体验,又是一种风味。至今没有看过渔民在河里怎么取蚬子,其实不叫取蚬子,家乡人都叫“扒”蚬子。据说这蚬子在河床上一堆一堆的长着,只要发现,用一个长柄的畚箕去扒,发现一堆一扒几畚箕,关键是要有眼力发现蚬子堆,有本事的渔民一夜扒几堆能扒一船仓。知青时也看到农民孩子扛个竹竿,竹竿一头有个三角的网,说是去“趟”蚬子,就在河边把网贴着河底向前推,搭到蚬子堆就有收获,查《辞海》,蚬,瓣鳃纲,蚬科。介壳为二等边三角形,长约3—4厘米,外面黑色至青绿色,内面白色至青紫色。产于淡水中,肉供食用。又查其他资料,说蚬子是一种软体动物,介壳形状像心脏,有环状纹,生在淡水软泥里,肉可吃,壳可入药。蚬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硒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蚬肉中所含微量的钴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能有较好效果。难怪家乡人这么爱吃蚬子。螺蛳春天,天气转暖,晚上县城大街上开始热闹起来。赶在晚饭前,卖鱼的老汉会蹲在路边,远看就是一坨破棉絮,他脚下摆个竹篺子,里面有几条小鱼,时不时有夹在里面的虾会跳一跳。有人就蹲下了,把竹篺子拿起来抖抖,看看鱼虾的大小多少,价格如何,合适,就被人家买走了,回去做个下酒菜。卖鱼的平时也有大鱼的,不在小街小巷卖,这里不是市场,大鱼,他送到“养和园”茶馆去了。偶尔也弄些刚出水的螺蛳来卖,一堆几个钱,都不称,他卖鱼不带秤,他没有秤。其实,清明前,马桥就有卖五香大螺蛳的,电灯杆上的灯太昏暗,摊主点了防风灯卖。煤炉上架一只铁锅或砂锅,热气腾腾的,香气四溢的,满锅的大螺蛳,放五香烧的,放到街头上香味就四散开来,行人远远地就知道,一锅螺蛳香了几条街。有孩子急吼吼带个碗来,摊开手掌,落下几个硬币来,摊主于是在锅里挖一勺子螺蛳放碗里,孩子路上熬不住总要先吸几个,然后小心捧着拿回家慢慢吸。有酒*子老头也来,不紧不慢地小二碗一伸,来一勺子,还要加卤子,洒蒜花儿。也有做生意的,苦了一天啊,就坐在摊子边上的小凳子上吸,用舌尖的滋味抚慰自己的疲劳,他们会用脚撸撸地上的螺蛳壳坐下,用粗糙的指头去捉碗里螺蛳,一个一个拾,很快就吸完,吸完了,嘴一抹就走,碗里剩下的咸卤子是不喝的。在街上卖螺蛳的主家有生意经,喜欢在螺蛳锅里卧几只五香卤鸡蛋,记得在蛋皮上划几道口子,很显眼。还在卤鸡蛋周围摆几只大田螺,有小孩子拳头大的田螺,也是好看的。据说卖五香螺蛳的,烧螺蛳时总要配一块肥肉在汤里,难怪那锅里的螺蛳油亮亮的。家乡人买螺蛳再买个五香卤鸡蛋的人也有,不多,买田螺吃的也不多,锅里就是一个摆设。“五香大螺蛳吃咯!”尖细的脆脆的声音喊起来了,那一定是摊主女人来了,她会喊几声,那声音居然钻到人家心里,引得路人不由得驻足停留,掏几个铅角子一撂,“来一碟撒!”站着吸或坐下吸。昏*的灯光下,凑了几个脑袋,看不清人的眉眼,只听见“”、“”的声音。我们家在清明前要买几次螺蛳的,妈妈用竹篮买几斤回来,到一个陶盆里,放清水养着,螺蛳就在水里爬,沿着盆边向上爬,不一会儿盆外面地上掉了一圈。爬着爬着螺蛳吐尽了肚子里的脏东西,就干净了。用厨刀“剋”去螺蛳的尾巴,就是螺蛳尖尖的身子,然后洗洗就可以下锅了。生姜葱,盐酒糖,香油酱油青大蒜,五香八角红辣椒,一样不能少,佐料全了才好吃。家乡叫“炒螺蛳”,实际是要把螺蛳淹在汤水里烧煮的,只是时间不要多,很快就可以起锅了。起锅还要撒胡椒粉,大蒜花,那香味会香了一院子,院子里家家闻到,馋嘴的孩子捧了饭碗来了,会搛几个螺蛳“刹刹馋”。家乡有“清明螺,赛肥鹅”的说法,摊子上卖的、家里烧的,这时螺蛳是极好的,好在没有“籽”,一口吸出来全下肚,过了清明,螺蛳会产籽,吸出来螺蛳后面就有小螺蛳了,圪蹭圪蹭的,不好吃。桃花零乱红如雨,小巷声声卖螺蛳。喜欢这两句不知名的诗人的诗句,因为诗句写出了吃螺蛳的季节特点,也把家乡大街小巷卖五香螺蛳的情景再现了。至今,一声“五香大螺蛳吃咯!”还在耳边响起!昂刺在家乡,春天的鱼很多,有一种鱼叫“昂刺”,是家乡人春天喜欢吃的鱼。昂刺鱼冬天猫在河床的淤泥里,很少游动,春天到了,菜花一开,河里水温就高了,昂刺鱼这才活动,养了一冬天,慵懒的身子肥肥的,这时最好吃,肉质鲜嫩,就是家乡人津津乐道的“菜花昂”。春天稍有些暖,街上卖鱼的,就会用一个瓦盆,清水里养着几条昂刺鱼来卖了,昂刺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很是招人喜欢。于是时候不长就被人家买了。不要称秤烦神了,要个价钱,买就买,不买就拉倒,没有纠葛。不过经常买鱼的都知道,卖鱼的要的价钱与平时鱼摊上的差不多,都有规矩的。昂刺鱼个头都不大,比巴掌长一些,买个三五条,一家子就够吃了。昂刺鱼大头小尾巴,身子滑腻腻的没有一片鳞,却有着迷彩般的花纹,黑褐色上有着暗*或者鲜*的斑块,说不出来的一种远古的感觉,再加上背脊上、两腮旁三根尖尖的刺高高地昂着,有着一种古代武士的形象。买鱼时绝不敢用手抓它,怕那三根尖刺伤着手。其实,昂刺鱼身子很软的,肉质鲜美细嫩,除了三根粗粗的刺以外,身上别处少刺,绝不似白鱼、鲫鱼那般多刺,鲜嫩的鱼肉里没有一根鱼刺,哪怕是一丝丝也没有,这就老小皆宜,大家喜欢了。昂刺鱼买回来,不要用刀“胣”的,只须用拇指食指捏住下巴,在腮下两根刺之间撕开肚子,就可以清除掉肚肠,很简单的,肉嫩,撕着不费劲。有孩子的人家,细心人还会剪除三根刺,怕吃的时候不小心刺着孩子。一般的剪子剪不了,可以用厨刀“剋”,三根大刺很硬的。昂刺鱼煨汤最好了,放生姜葱,先在油锅内煎透,倒上水大火煮,添点豆腐块,只一会儿工夫锅里汤就白了,浓浓地白,乳汁一般。如果是放萝卜片,简简单单的鲜汤也白的。昂刺鱼的汤,上面都有一层薄薄的油面皮,**的,亮亮的,一碗上桌,用调羹拨开油面皮舀一口尝尝,保管能让人喝得直呼过瘾,要准备一个有生姜米的醋盘子,鱼肉蘸醋吃最起味。昂刺鱼红煮,则在煎过之后放酱油、糖、盐、青椒、大蒜等调料,可以单烧,可以放豆腐慢慢煮,还有人家喜欢放臭豆腐的,其味也佳。煮的时间也不要多,入味入骨就行,昂刺鱼好煮。昂刺鱼品格很高,家乡人一般不放咸菜,怕坏了鱼的鲜味。家乡人吃昂刺鱼要喝酒的。清风细柳,鸟语花香,一家人坐在桌前,一条昂刺搛出来,大头连着身子,鱼肉已经要掉了,放醋盘子里,香味十足。动筷子,肚子背脊的好肉先剔给孩子,别忘记鱼头上嘴巴边的两块肉,那是孩子们的喜爱。其余就可以慢慢就着酒品味了,鱼在盘中,滋一口酒,下筷子搛一点,有肉的骨头,没肉的骨头,都行,沾醋,慢慢在舌尖上品,不急。春暖花香,家乡水乡鲜美的水产特别多,但是对于昂刺鱼好像家乡人情有独钟,昂刺鱼等到菜花开了才出来活动,一身的呆肉,好吃,“菜花昂”名不虚传,每年品尝“菜花昂”都当个大事,那是家乡人乐此不疲的传统节目。昂刺鱼,又名*颡鱼还有地方叫*腊丁、嘎牙子、*鳍鱼、*刺骨,广布于中国东部各淡水河流,喜欢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所以,渔民捕捞昂刺鱼一般在夜间,赶大早应市。春日暖阳高照,水乡的美味在召唤着游子,想到这些就想家了!作者:成授昌(扬州教育学院教授)责编:原维斌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anjkyc.com/afhgx/1714.html

冀ICP备2021021479号-17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