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东北人心中的硬菜,不是小鸡炖蘑菇,不是地三鲜,不是猪肉炖粉条,一定是非锅包肉莫属。
儿时记忆,但凡是能做锅包肉的饭店,那都是门庭若市,仿佛这道菜代表了一家店铺的招牌,如果哪家锅包肉做的绝,那他家其他的菜也不差。离家后,锅包肉代表了对家的眷恋。每次回家都要好好地大吃一顿。如此,我们便来好好的追溯一下锅包肉的前世今生:
传闻光绪年,6岁随父来到京城做生意的辽宁旗人郑兴文,因嗜好烹饪,拜淮阳菜传人为师。最后去哈尔滨做了官厨,负责道台膳食料理。在哈尔滨的郑兴文和一位俄罗斯女子结了婚,他的媳妇偏爱甜酸,他就把北京带来的“焦炒肉片”从咸鲜改成酸甜口,并将水果作为搭配。这一改锅包肉在哈尔滨发展了起来。道台府里时常会宴请外宾,客人属俄罗斯最常见。菜品成型时,郑兴文就把这道菜端上了道台府的餐桌,介绍给各国外宾,此菜备受俄罗斯客人喜欢,每次吃饭必点此菜。因用大火爆炒,烧热铁锅后将汁淋入锅内,肉里浸满汤汁,由此叫“锅爆肉”。俄罗斯人发“爆”为包音,久而久之,“锅爆肉”就改为“锅包肉”。
锅包肉选取猪里脊为食材,因其是所有肉最嫩的地方,肉炸出来不粘牙而且软硬适中,腥膻味毫无。做好的锅包肉刚出锅,一股醋和姜调和好的香酸味就远远飘来。酸味,瞬间激发味蕾,甜味,又恰到好处的满足。以糖醋奠定了锅包肉根基,肉上的浇汁像水一般薄薄裹在一层肉的表面,口感饱满,盘子里没有丝毫多余的汁水,糖醋汁完全不会掩盖住猪肉本身的香味。咬一口,锅包肉的酸甜将会一同被你的味蕾和嗅觉感受到。辅菜姜、香菜、蒜片、胡萝卜也一个都不能少,品尝一下,霎时口腔内会被这些具有层叠感的味道依次炸裂。让人欲罢不能,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现今的锅包肉已经不再像儿时那样无比受欢迎,但是,它东北名菜的地位却是不容撼动的,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乡便会吃上一次,而南方的游客来到东北也会尝上一尝,不知道到底是东北体现在了锅包肉,还是锅包肉象征着东北呢?
虽然东北菜不会讲究高档的材料、巧妙的刀工、繁杂的工艺,但在东北人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虽然粗狂豪迈,但粗中有细,做起菜来丝毫不差,肉片厚实,份量十足,口感饱满,犹如东北人的性格一般。若是你有机会到东北,务必要体验一下代表着东北人的锅包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