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郑加真逝世我用生命为北大荒

郑加真同志逝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北大荒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史志办主任郑加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11月24日在秦皇岛逝世,享年92岁。

郑加真,中共*员,浙江省温州人。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年入伍,年转业到北大荒。享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江畔朝阳》《北大荒移民录》《中国东北角三部曲》《北大荒六十年》《北大荒流人图》《高高的天线》等十余部作品。曾获黑龙江省文艺精品工程奖、丁玲文学奖、黑龙江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等。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

年11月29日

怀念郑加真先生:“我用生命为北大荒立传”

作者:贾宏图

风雪呼啸的北大荒,忽然宁静了。一个如寒风般冷冰的消息让千万个北大荒人心情沉重,默默地低下了头,由衷地悼念就在前些天(11月24日)去世的九十二岁的郑加真先生。

北大荒谁人不仰郑加真?这位老战士数以百万字的血泪铸成的文学作品,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如金子般闪烁光彩;他培养扶植的一代代作家,成了中国文坛上如金色的田野上收获的铁*,他们中有知青,也有第三代北大荒人。

《将*与北大荒人》《北大荒移民录》《中国东北角》《北大荒六十年》……在郑加真先生的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北大荒精神如何星火燎原般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郑加真记录每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和每个叫荒原变粮仓的英雄,是怎样构建了北大荒的精神图谱。作为北大荒精神的发掘者、实践者和传扬者,他将与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精神塑造的英雄一样永存。

记得我在《人民日报》年9月3日发表了一篇弘扬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现代化建设的报告文学《仰视你,北大荒》,评论家李炳银著文赞扬:“在读了贾宏图《仰视你,北大荒》之后,我对贾宏图也再一次有了一种‘仰视’!”我回复评论说:“以郑加真先生为代表的北大荒三代作家的丰厚的作品,就是这篇文章的初稿,我的作用是综合和提升。”我这样说,不是谦虚,而是事实,真正值得仰视的应该是郑加真先生。

我第一次见郑先生大概在年,当时我在《兵团战士报》当记者。那时候下面来了通讯员,常来我们的宿舍“找宿”,16团的姜昆,还在我的床上挤过呢!那天听说五师宣传科的老郑也要来我们宿舍借住。就是郑加真吧?我的眼前一亮。那时他的长篇小说《江畔朝阳》正火遍全国。当然也是我们北大荒知青抢读的作品。

应该说,郑先生是我见到的第一个著名作家,他笑容可掬地望着我,很可亲的样子。我有点紧张,像中学生一样问他,《江畔朝阳》是怎么写的等问题。他摆了摆手,不肯多说。我要给他打水洗脚,他谢绝了。第二天我起床时,他已经走了。

再见面时,是十七八年后,我调到省作家协会当头儿,郑先生是兼职的副主席,在每年的例会上,都能见上一面。他还是那么谦和儒雅,只是额头更大头发见疏。

这期间,我不断收到或看到郑先生的新作,都是关于北大荒历史的纪实文学。年春天,我们还一起在上海搞过新书签售活动,我的《我们的故事》受到知青的欢迎,而郑先生的《北大荒六十年》有更广泛的影响,当时《文汇报》《北京周报》等十多家报刊和网站都做了报道。

我曾说过,郑加真是北大荒的“文学教父”,我们这些知青作家,如张抗抗、梁晓声、肖复兴等,北大荒的第二代作家常新港、王左鸿、王凤麟、赵国春等,还有第三代作家宋晓玲、王*等,哪一个没得到他的帮助,哪一个没受到他的影响!我还说过,郑加真是北大荒文坛上的“常青树”,他们那一代上个世纪50年代部队转业到北大荒的作家,如创作《雁飞塞北》的林予等好几位先生早已去世,而多数人也不再动笔了,只有郑加真还在写,已进耄耋还在写,因文学上的突出贡献,他被省委宣传部和省农垦总局都授予“终身成就奖”,在北大荒垦区,只有他一人!

郑先生自己说:“几十年来,为北大荒写作已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写作,生命就不能延伸,生活就没有意义;几十年来,我用生命为北大荒写传,在那片黑土地上我留下了自己无愧的生命之旅。”

据北大荒女作家刘红艳创作的郑加真传记中说,作为文学少年的郑加真最早的作品,是年4月号的上海《家》杂志上登载的叙事诗《母亲的话》。当时他正在上海京沪中学读书,他是那所知名中学的《嘤鸣》墙报主编之一。

郑加真年出生在浙江温州一个山村里,父亲是个有文化追求的青年,自幼勤奋好学,后考入国立温州中学,成为全村的“状元”,毕业后到上海谋生,这样郑加真就有了在上海读书的机会,年,郑加真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第一批新生。

年, 爆发,尽管身为独生子是可以不报名的,但是郑加真觉得自己应该挺身而出,和同宿舍的五六个同学一起报了名。

年7月,他和7名同学被分配到中朝联合空*司令部,开赴安东,然后又跟随 空*司令员刘震秘密进入朝鲜,他们在一个叫鹤峰洞的小山村落脚。在这里郑加真开始了空*司令部通讯处参谋的战斗生涯。他们躲过美*飞机的轰炸和特务的跟踪,为自己的战鹰提供通讯服务。一年后,他又被调回北京的空*总部,在空*通讯处当参谋,连续两年获三等功,加入共产*,年被授衔中尉,第二年又晋升为上尉。他还收获了爱情,因办墙报与通讯处新来的见习参谋重庆姑娘刘安一相识、相恋,她喜欢他的书卷气,他爱她的热情美丽,还写一手好字。他向她表达爱意的方式,是以她为原形写了一篇小说《墙报委员》,他向她赠送的第一份礼物是一部苏联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

这一切似乎都带有寓言性。因为刘安一字写得好,她成了郑加真一辈子的文学助手和第一读者,他的所有文稿,几乎都是妻子刘安一帮他抄写,晚年她学会了用电脑打字,成就了郑加真的著作等身。在他向她赠送《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不久,郑加真真的来到了远离北京的遥远的地方——北大荒,两年后刘安一也踏上了开发北大荒的征程。

年3月20日清晨,拉着空*司令部转业官兵的列车驰出北京前门车站向北进发。四天后,郑加真在完达山下的八五六农场原来犯人住过的两间草房里开始了他的刀耕火种的垦荒生活。他努力表现自己积极的劳动态度,在秋收时,过分用力的镰刀在他的小腿肚子上砍出了小孩嘴一样的刀口。在养伤时,这位激情燃烧的复旦才子,完成了他在北大荒的处女作,发表在年第17期《新观察》上的纪实文学《向地球开战——我们在密山的生活》。

后来他被调到虎林办《北大荒文艺》,这时他和从北京下放的大文化人聂绀弩、丁聪等成了患难与共的同事……在他们影响下,在个人命运起伏跌宕和家庭的颠沛流离中,他始终高举文学的火炬,既点亮自己,又照亮了别人,在绝境苦寒中创作了记录北大荒从荒芜走向富足的史诗,也创造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年省文联专门派人来垦区网罗人才,郑加真榜上有名,作家符宗涛、王忠瑜、杨昉、王观泉,画家晁楣、张作良等十多个人都被调到了省文联。

省委组织部来了电报,限期郑加真到省城报到。郑加真拿着电报去找垦区主管文化的宣传部副部长郑亢行,要在调令签字的那一刻,郑亢行感叹道:“你们都走了,北大荒的文化谁来干呀!”本来去意就不坚决的郑加真说:“那我就再呆一段时间吧!”

可这一呆就是五十年,就是一辈子!郑加真再也没离开北大荒一步。有人说:“郑加真没走,为垦区的文化艺术的发展留下了一颗火种。”

至生命的最后郑加真还认为他这一生的两个重要选择的正确性,一是从北京到北大荒,二是扎根北大荒不进省城。因为,他一直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接地气的生活,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他写不尽,用不完。就在灾害最严重的年,郑加真到牡丹江垦区的青年垦荒队深入生活,写出了长篇纪实文学《战斗在北大荒》和副产品《小北大荒人》,在上海儿童出版社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年初冬,郑加真和妻子都调入由牡丹江垦区和合江垦区合并而成的东北农垦总局的宣传部,他主管文化工作,刘安一负责统战和内勤,他们在佳木斯有了安定的家。可郑加真又主动要求到青年农场代职,担任生产队的副指导员。他一直坚信:“搞创作,生活积累很重要。”他和当年北京青年垦荒队的队长杨华同吃同住同劳动,酝酿着以他为原型的长篇小说《黑龙江畔》。年初郑加真完成了这部小说二十五六万字的初稿,立刻被来组稿的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看中。年夏秋之际,出版社为郑加真请了创作假,到上海改稿。等已经完成的书稿清样送领导审阅时,文革爆发了,郑加真殚精竭虑、精心创作的《黑龙江畔》被遗弃在了出版社的仓库。

随着东北农垦总局的撤销,年郑加真全家四口从佳木斯辗转千里落户在嫩江畔的一个生产连队,郑加真担任了七连的副连长,刘安一任女工班长。在那个最严寒的冬季,他们一家住进潮湿阴冷得室温只有零下的一间土房。*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郑加真被调到黑龙江农垦总局担任宣传部副部长兼史志办主任。在别人看来是个闲差的地方,他把凉板凳坐热了。他主持了垦区三级修志队伍,历时十载,七易其稿,形成在全国被评为一等奖的黑龙江省首部《国营农场志》,被称为“北大荒的司马迁”。

至此,已功莫大焉。但郑加真利用十年积累了大批宝贵的北大荒开发史料,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北大荒反思三部曲”:《北大荒移民录》、《中国东北角》系列(苏醒、磨炼、崛起)和《北大荒六十年》。为此,郑加真又用了十年的时间。国内外媒体对“三部曲”好评如潮,总局领导和老北大荒人的评价是:“这是一部反映北大荒60年开发建设的史书,百万大*开发北大荒的历史画卷;这是一部新中国历史和当代农垦史的缩影,也是一个北大荒特色文化的精品巨制,是留给北大荒后人的精神财富。”

因为要写《仰视你,北大荒》,我通读了这三部书,其感受正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言:“文学是事实与灵*相吻合后的再现。”

郑加真一直是位低调的作家,说到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只有这句朴素的话:“感谢北大荒的生活,给了我丰富多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才使我有了创作冲动,有了可以艺术加工的丰厚的素材。”

我以为尽管郑先生在自己的简历中没有提到《江畔朝阳》这部作品,但我仍然认为此著为郑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因为它毕竟是特殊年代出版又有广泛读者的作品;没有《江畔朝阳》就没有后来的“反思三部曲”,也不会有《北大荒流人图》。《江畔朝阳》所提供的经验和教训,对郑先生自己,对所有作家都有意义。

加真是一位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的作家,他遵从“生活是创作源泉”的创作思想。新时期,他又回归了自己的本质,那就是他最喜欢的巴金先生的“说真话”。他的作品从实际出发,遵从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为自己的文学定位是“用生命为北大荒立传”。他是北大荒人民忠诚的歌者。他是这片土地从大荒原变成大粮仓的建设者,也是和粮食一样重要的北大荒文化和精神的建设者。

在漫天飞雪的冬天郑老走了,他的传人们将高举着北大荒精神旗帜,去迎接更瑰丽多彩的春天!

(图片由金贵林提供)

作者简介

贾宏图,年5月出生,年5月下乡北大荒。年返城,先后在哈尔滨日报、哈尔滨市委办公厅、黑龙江省作家协会、黑龙江省文化厅、黑龙江日报和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任职,现任黑龙江省文史馆员。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曾任鲁迅文学奖连续三届报告文学评委。已出版二十余部文学作品。

郑加真:一个上海人和一部农垦史新民周刊

上午8点,郑加真已身在案前

郑加真非常诚挚地说道,一个人的现实路程会很奇怪,我这个上海人最终参予完成的一部史志,却是北大荒农垦史。

百年复旦学子归来

77岁的郑加真的卧室兼书房,很是狭小,书橱、写字台和一张单人床,其间没有一丝空隙。大卧室就在旁边,但为不打扰老爱人的休息,也是为了不受打扰,这间屋子成为了过日子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的郑加真的“一统小楼”。墙上挂着一幅字:移民书屋。

年10月以后,从上海回到哈尔滨的郑加真,这位老移民的床头多了一样装饰物,那是两张胸牌。

胸牌上一行小字: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两个大字是:校友。郑加真告诉我,我是真校友,老爱人陪着我一起到上海参加校庆的,以便通行,所以复旦大学多给了一张,郑加真开玩笑说:“我是上世纪年被复旦大学录取的,我老爱人是年被录取的。”

郑加真生于温州,上世纪30年代初,父亲到上海谋生,在四川路的邮*总局上班。仅有5岁的郑加真跟着来到沪上。年,郑加真成为上海解放后复旦大学录取的第一批本科大学生。第二年, 爆发。年,郑加真应征入伍。年近半百的父亲来到复旦大学,找到中文系主任郭绍虞先生,父亲跟郭先生说,“我就这么一个独养儿子”。而郭先生能够说的,是“国家号召应当支持”。

当年1月,复旦、同济、交大等院校的多名上海大学生,脱下便服,穿上*装。经过短暂培训,郑加真于7月入朝,到中朝人民空*联合司令部工作。年夏天,郑加真奉调回国,至某空*司令部通信处报到。年3月,上尉*官郑加真与各*兵种的复转*人,乘坐三天三夜的火车,来到东北黑龙江密山小城。自此,郑加真开始了将近50年的北大荒垦荒生涯。

十年浩劫期间,郑加真“官拜”农业生产连队副连长。浩劫结束,复旦“解放牌”大学生、部队复转*人、老资格移民的郑加真,任职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宣传部副部长、黑龙江农垦史办公室主任。如今,退休的郑加真,所有官衔都已卸下,只一个与写作有关的“衔”还扛着: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郑加真感慨,回到复旦,当年中文系的老先生都不在了,郭绍虞、冯雪峰、唐弢、刘大杰、靳以、方令孺、许杰等等,都不在了;年一个班级的老同学,见面的连我就三个人,另外两个是女同学,都是留在复旦当了老师的,“我上前招呼,她们立即认出了是我”。

郑加真非常诚挚地说道,我5岁来上海,到20岁参*入朝,我最富有书生意气的青春年代,是在上海度过的,我是上海人,我对上海有深厚的感情。“只是,一个人的现实路程会很奇怪,我这个上海人最终参与完成的一部史志,却是北大荒农垦史。”

*事博物馆里的“空白”

郑加真说,很多中央领导都曾到过北大荒。邓小平同志来过北大荒垦区,并在丰收的大田里留影;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领导同志来过农垦总局,视察指导工作。温家宝也曾到垦区视察。中央领导同志在视察垦区工作的时候曾说:我们国家需要稳定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农垦总局始终奋发努力,积极地实现了这样一个“国家级目标”。郑加真说道,“我给你一个概念,在上世纪末,黑龙江农垦总局粮食总产达到亿斤,提供商品粮70亿斤;这个概念的具体解读是:它在满足中国四个直辖市京、津、沪、渝粮食需求后还绰绰有余。”

在中国的农垦史上,年的“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既是一个至今震耳欲聋的宣传名词,更是一个永远名副其实的宏大事件。从最简略的思考出发,这样重大的历史史实,这样重大史实的参与者,以至实际组织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依旧健在,至今仍然生活在北大荒农场的现实,在中国的现代史上,具体到*史和农业史上,都应该为此凿刻下浓重的笔墨。

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史志办主任郑加真来到了北京。在郑加真后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北大荒移民录》这部书里,他作了这样的记录:

年,十万官兵进*北大荒30周年前夕,作者走访了颇有权威的*事博物馆。在一间敞亮的工作室里,一个身穿白大褂的现役*人接待了我。我递上介绍信,并告知来意:作为黑龙江垦区的一名史志工作者,想查阅一下当年转业官兵来北大荒时的部队历史资料。这位*人转身进屋查了好久,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份资料,对我说:“只有这一份,旁的没有了。”

我接过一看,原来是年全国烈*属和残废、复员、退伍、转业*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资料,我说道:“这份资料,我们已经有了。我们想查阅其他资料,特别是十万官兵转业北大荒的资料。”

这位*人歉意地摇了摇头,一再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资料了。

我扫兴而归,想不到偌大的博物馆,竟找不出第二份有关转业官兵的资料了。这就表明: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在*史上仍然是一块“空白”。

59岁的郑加真,滞立在北京的街头。这位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参与者,将自己整整30年的人生脚印留在了北大荒的转业*人,这个让自己原在首都生活、同为*人的妻子也做了东北移民的丈夫,在荒蛮与肥沃的艰辛中生育了一女一子的父亲,感到了深重的失望。

中国革命*事博物馆里,没有“当年转业官兵来北大荒的部队历史资料”,更遑论其中的一个士兵了。在北大荒的日子里,郑加真见过来农场“接受改造并要发挥作用”的女作家丁玲和大诗人艾青,也同聂绀弩、丁聪在一个碉堡式的小屋里共事过,更见过他们重新恢复工作后写下的著作,艾青这样写道:不知道把自己遗失在哪里,在失物招领处也领不回来。而此刻的郑加真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原因,被遗失了。

三十多年前,摘下*衣上的上尉肩章和领花,摘下八一帽徽,同战友们一起,搭乘专列,从春暖花开的首都,来到雪花飘飞、大地封冻的北大荒。在寒风凛冽的密山车站广场上,随同各地来的成千上万战友一起待命分配。这里(指密山县)是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枢纽部,又是调拨人马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在人山人海的喧腾声中,像调拨货物一样,我们一百多名转业*官被分配到松阿察河畔的一个新建点。这个仅有6栋草房的荒原小村里,简直可以成立一个联合司令部。来的百多名转业*官中有空*、炮兵、坦克兵;有参谋长、营长、主任;有搞作战的、有搞情报的,也有搞领航的、气象的,有翻译、有打字员、有器材员,也有医生……就是缺少从农村来的庄稼人。

我们这伙外行农民成立了一个农业生产队,*事工程科科长当了队长,作战科长、营参谋长、训练参谋分别当了正副小队长,搞防原子、防化学的参谋当了播种机的农具手,坦克教员成了拖拉机手,翻译进了马号喂马,还有几个参谋、助理员进伙房给我们做饭烧水了。于是,伐木、割草、盖房、修路、翻地、播种……打开地图,在祖国东北角原来空白的地方,我们虔诚地画上了一颗小小的红五星。

当年十万大*在荒野上建立起来的这样的生产队,何止几十个、几百个,而是上千个!作为机械化国营农场的细胞,它组成了规模颇大的国营农场群体。如此众多的红五星,一下子出现在祖国版图的东北角,北至黑龙江,从小兴安岭山麓,到完达山南北,星罗棋布,密密麻麻,显示了这支庞大移民队伍的布局。

可是,在北大荒填补了“空白”的十万官兵的业绩,在历史上是块“空白”,这不能不是一件令人扫兴和心酸的事。

《黑龙江省志·国营农场志》主编郑加真发问了:这真的能遗忘吗?

彭德怀批示:先小搞试验

我的采访,从下飞机的下午,一直进行到晚上。郑加真在家中留饭。老爱人生病住院,女儿陪在病床前。我跟郑加真说,都是先后垦荒人,我们以最简单方法喂饱肚子为标准。郑加真便以电饭煲热饭,打电话到居民区旁边的餐饮小店,要了两个菜,一是鱼香肉丝,这是常见的江南家常菜,再一个是“地三鲜”,也就是土豆、辣椒和茄子这东北地界蔬菜“主角”的烩炒组合。一个鸡蛋几片葱花,便是自制的“甩袖汤”。郑加真念念不忘地讲:我一直最喜欢吃的,是上海的油条和豆制品烤麸。

在郑加真“滚瓜烂熟”的叙述里,黑龙江北大荒农垦史的脉络,十分清晰。

当年二战结束,小*子滚蛋,奉*中央命令,我解放*争分夺秒抢先进入东北。毛泽东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一文里就明确指出:“除负有重大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年决不可空过。”以老红*干部和解放*指战员为代表,在黑龙江建立了多个小型农场,这就是东北农场最早闪耀的星星之火。

第二年,也就是年,在东北行*委员会财经会议上,陈云、李富春号召北大荒要创建“公营机械农场”。周光亚创建的通北机械农场,就是电影《老兵新传》的故事和人物雏形。第一个省级国营农场管理机构成立,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北大荒农垦系统把年作为黑龙江农垦总局成立60周年的根据。

我跟郑加真说,去年夏天,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我来到黑龙江方正采访,那里有一个“中国唯一的、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建立的日本人公墓”;在查阅资料时候,我看到,在年“中共北满分局陈云到方正县视察”。这一点与现在叙述的农垦史的起始由来是完全一致的。

年10月,东北全境解放,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人民*府迁至沈阳,淮海战役即将打响。作为东北根据地大后方的北满、西满五省,先后接受了在战争中负伤致残数以十万计的荣誉*人。人民*权刚刚建立,战争还在继续,生产尚未恢复,财力物资匮乏,荣复*人安置问题矛盾尖锐,这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中央*委成立荣复*人管理委员会,*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兼任主任。从年到年,东北荣复*人管理委员会先后建立学校和工厂,荣*农场也就此诞生。朱德总司令为首届荣*劳动模范大会题词。

毛泽东为“萌芽乡师”题词。乡,是标志农村种地;师,是半耕半读的师范学校;萌芽特指开始。这是当年农垦形象的高度概括。

紧接着,东北*区对解放战争中投诚、起义、被俘的人员,由名解放*带领,创建了7个“解放团”农场。年,由苏联*府援建的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友谊农场,在黑龙江择址建立。一支由国务院组织的垦荒大*抵达北大荒。同年,由主管农业的邓子恢副总理协调组织的中国人民解放*农业建设第二师,从山东北上,开赴北大荒,创建3个农场。年,由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亲自组织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队,从京、津、冀、鲁、哈纷纷北上,会师北疆。

我说,对于北大荒的农垦开发,国家一直处于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anjkyc.com/afhpz/1833.html

冀ICP备2021021479号-17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