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50710/4653852.html《饭局的起源》里,英国考古学家马丁·琼斯(MartinJones)这样区分「饭」与「宴」:「一顿饭是熟人的亲密聚会,每天都在发生;而一次宴会就只有特殊需要才会举行,而且可能与那些我们从没见过面的人分享。」在宴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就餐者一直扮演着双重的角色,他们既是食物的消费者,也是整个表演过程的观众,齐心协力共同将分享食物的仪式进行下去。村宴,显然是这种形式最接地气的表现。每年腊月到农历新年,是乡间走村串乡的大师傅最忙碌的时刻。大师傅,是民间对村宴厨师的尊称,他们带上自己的刀具,搭建灶台,布置帐篷,筹备数日,便能在乡间空地摆出一组宴席。少则十桌、二十桌,多则五十桌、上百桌,浩荡时甚至有百户、千人的体量。
通常村宴的承办人会召集亲朋好友帮忙,这些人既是准备食物的人,也是稍后分享食物的人。
参加宴会的人大多是乡里乡亲,大家合坐在露天,把酒言欢、大口吃肉。有些地方还会专门杀一头猪,算是犒劳辛苦了一年的劳动者,也顺便巩固疏于问候的情谊。不同的地方,村宴有不同的称呼,亦有不同的立意。但无论是东南沿海还是西南少数民族村落,逢红白喜事、新年旧节兴办的村宴,都以食物为媒介,串联起以村寨为单位的地缘式社会关系。客家地区村宴又叫「宗族宴」。从中原地区迁徙至岭南之地,客家人聚群而居,恪守着宗族和语言,也沿袭着凑份子养猪的习惯。逢年过节杀一头猪就算是「打吊聚」,是难得开荤的日子。祭祖仪式后,往往伴随着团圆宴。
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村宴亦与家族宗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海外游子归来,要吃一顿宗亲宴,算是认祖归宗。逢年过节也要合餐,这种圆桌盛宴寄寓着祈福纳祥的好彩头。皖南歙县,有摆长街宴的传统。这里古时是徽商故地,经济繁荣重教育。大户人家有人中举及第,都要摆上长街宴和乡亲街坊同乐。坐标转向西南,川渝地区,村宴被称为「坝坝宴」。「坝坝」在四川话里泛指院子、广场等宽阔的地方。四川人俗话说「有吃不瞒天」,坝坝宴就在自家的院子里吃。主打的九大碗以蒸菜为主,早已突破了时间和场域的限制,以农家川菜的形象走向了全国各地。而在云贵地区,无论是苗族、侗族还是土家族,都有摆村宴的习惯。侗族称之为「合拢饭」「长桌宴」,哈尼族称为「长街宴」。张艺谋电影《千里走单骑》 的长街宴,就是红河边哈尼族盛宴的真实写照。每年11月左右,浩浩荡荡的长街宴宣告了哈尼族新年的来临。甜、咸、淡三种不同滋味的食物开启了一年的祝福。不同的地区,吃村宴的时间不同,礼仪习俗不同,但在菜色上,却都有相似之处。扎实的肉类显然是村宴的主角。云南很多地区,冬至后要选*道吉日杀猪,猪血、猪肉、猪杂,都化成一碗碗扎实顶饱的菜肴,而驰名的宣威火腿,似乎是杀猪饭的衍生产品。客家村宴上,肉圆煲、红焖肉、焖猪红这些「硬菜」,从字面上就带着团团圆圆的美好祝愿。鸡禽的脖颈处包着红纸,寓意吉祥。
除了猪肉,鸡肉和鱼肉也是村宴上的常客。客家村宴讲究「三牲」,虽然做法不尽相同,但除了猪肉,鸡肉、鱼肉也一定不会少。山西美食家邓云乡在《云乡话食》里追溯山镇的美食,说清代有不少跟官的厨子都到过北京或去过外省,接官的便饭用一品锅(一种杂烩炖菜),上席要用「六六」,或者「八八」,一般不用鸡,而用鸭子。数字是描摹一场丰盛村宴最直观的方式。在东莞和广东很多地区盛行的「九大簋」,讲求「三硬」「三扣」「三小炒」。「三硬」是白切鸡、烧肉、烧鹅;「三扣」分别是扣肉、扣鸭、扣蚝;三小炒的可选范围更大,但一般会包括腰果炒马蹄。贵州的传统村宴菜叫「水八碗」,四川坝坝宴,也就是俗称的「九大碗」,上桌的菜品远不止9种。九大碗的菜品并不固定,但一定有一道扣肉,四川话叫烧白,除了芽菜烧扣肉,往往还有一道名叫「夹沙肉」的甜烧白。除了肘子、猪头、烧白这些肉类热菜,往往还要配上折耳根、凉拌猪心这样的凉菜,林林总总近二十种。红鲟饭是闽南福建地区的特色美食,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喜宴饭桌上都充当重要角色。
到了中国香港,以蒸菜为主的九大碗演变成盆菜。农历春节、新婚嫁娶、婴儿满月,围村的人们都会举办盆菜宴。鸭汤、大虾、鹅掌等传统粤菜菜品轮番上阵,但主角永远是盆菜。这种充满年味的杂烩菜品用木盆盛放,食物一层层在内叠码整齐,豆腐干、炸猪皮等易吸收肴汁的食材垫在最下层,猪肉和鸡、鸭、鱼分别一层层置于其上。有人说,盆菜是一品锅的前身,在南北分别收获了不同的名称。也有人觉得,盆菜和一品锅的相似,是人们味蕾超越南北差异的趋同。南北流通也好,异曲同工也罢,一盆滚烫又丰盛的烩菜,显然善于烘托村宴的火热氛围。除了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也是村宴兴办的由头。特别是婚宴,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仍然被视为一场婚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办一场婚宴,宴席主人需要大费周折地寻找合适的村宴厨师。这些大师傅需要带着自己的工具,提前好几天来到宴席主人家。在包括内蒙古在内的很多地区,婚礼的前一天还要吃一顿卯宴席,同样需要大师傅精心筹备。一场热闹村宴背后,是许多个小时、许多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个好的村宴厨师并不易寻。民间有说法,七十二行,大师傅难当。一名好的大师傅不仅需要厨艺好,还要善统筹、能指挥。参加人数多的宴席,往往要十多个灶头一起开工,几乎同一时间炒出几十份菜。在开席之前的几天,就需要有计划地备菜准备食材。传说这一职业源自宋朝的四司六局。四司指的是厨司、茶酒司、帐设司、台盘司,六局指的是水果局、蜜饯局、蔬菜局、油烛局、香药局和排办局等。这一分工源于宫廷,由隋炀帝创立,经过唐代,如王谢堂前燕一般,飞入了市民社会。在分工明细、社会经济发达的两宋时期,聘用四司六局操办酒席成了都城的风尚。每逢八月必有秋社,无论宗祠还是衙门,都要演杂剧、办酒宴。这些繁杂事项往往由大户牵头,大家一起凑钱求一个省心体面。久而久之,四司六局的风气从都城渗透到乡间,专门操办村宴的乡厨开始出现。在村宴领域,分工自然没有四司六局这么精细。但在中原一些地方,大师傅还是被尊称为「局长」。今天,村宴的菜品不断革新。重油重盐的菜色逐渐被健康的做法取代,只会「老三样」的大师傅,似乎越来越难招揽到新生意。但让人意外的是,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开始成为大师傅,为新一代村民烹制村宴。正如马丁·琼斯所说:「一定有专门的人准备合适的饭菜,分享食物的仪式一定会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