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第一篇《悲欢离合的故事背后,隐藏了中国煤矿史最早的矿难记录》,通过窦皇后与失散多年的弟弟重逢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西汉时中国煤炭的开采已颇具规模。第二篇《水经注告诉我们,北魏时期大同的采煤业,已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本文为第三篇。
采煤工人唐宋以来煤炭已经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燃料,“汴京数百万人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宋庄季裕《鸡肋篇》),这种用煤程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产规模。北宋神宗赵顼熙宁二年即公元年都城汴梁以北的一座砖瓦厂一年雇工竟达人。南宋人朱弁在《曲洧旧闻》中也说过:“石炭用于世久矣,然今西北处处有之,其为利甚博”。可见那时煤炭不但广为开采而且获利丰厚。就是这个朱弁曾以通金副使的身份来西京(大同)出使,被女真人扣留在大同达16年之久。在这扣留期间,他目睹了大同煤炭的风采,写下了《炕寝三十韵》。诗云:西山石为薪,黝色射惊目。方炽绝可迩,将尽还自续。飞飞涌无云,焰焰积红玉。稍疑雷出地,又似风薄木。笔者曾有《宋代“大同煤”是什么样子的?文学家朱弁这么说》一文详细分析了这首诗,故而本文就不多饶舌了。
采煤工人正是因为煤炭“为利甚博”,北宋专门设立了机构,实行煤炭官卖制度。煤炭和盐、酒、茶一样,成为国家财*收入的重要来源北宋*府实施煤炭官卖的机构是务和场。“务”是煤炭税收和监督机构,“场”是设官掌管受纳出卖石炭的。机构设置之初,确实为国家收回了不少税金,随着机构的不断臃肿,贪污腐败之风愈演愈烈,大量的钱财都流入私人腰包,致使煤炭业竟无利可图。北宋*府只好时置时撤。看来煤炭业的暴力是明显的,见利忘义的巧取豪夺,贪污腐败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采煤工人元代,一改宋时的弊*,精简机构,降低税收。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文宗图帖睦尔天历元年即公元年大同路的煤炭课税为锭26两白银。这笔可观的税收告诉我们,元代大同路的煤炭生产规模是十分巨大的。可笑的是,元代的矿井不许打成圆井而只能打成方井,意在避讳“破圆(元)”,直至今日,陕西铜川*堡、河北邯郸郭二庄还有元代方井遗址,堪称煤炭采掘历史上的一怪。但,不管怎么说,宋元时代的煤炭“官卖”*策,促进了煤炭行业由小型分散向大型集中过渡,从而造成了巨大的劳务市场,这些都造成了煤炭生产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煤矿明清时代,大同的煤炭生产已成为支柱产业。据大同矿务局年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这一时期的古窑遗址多达多个,煤炭已经成为明、清王朝的重要经济收入。据乾隆版《大同府志》记载,大同城内多个“牙行”中就有49个炭牙,是所有牙行的六分之一。作为煤炭交易的中介机构“牙行”如此发达,煤炭生产的规模和社会经济地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直到今天大同仍然是全国驰名的能源基地之一,有“煤都”之美誉。
大同煤炭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