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酥鸡是风靡宝岛,席卷大陆的美味休闲食品,以台湾所独有的近二十几种调味料精心调配腌制而成,是真正地道的台湾美食。其畅销台湾各地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至今久盛不衰。
有许多盐酥鸡摊位待炸好起锅之前,会加放九层塔下锅爆香,奈何大北方实在是不好买到九层塔,所以就没放,虽然有些许遗憾,但是依然挡不住它的美味,关键是比外面的炸鸡块健康多了。
主料:
鸡腿4个
腌料:
蒜末适量
姜末适量
生抽1~2勺
料酒1勺
白糖适量
五香粉适量
胡椒粉适量
脆炸面糊:
脆炸粉g
水g
表层裹粉:
粘米粉60g
红薯淀粉60g
撒粉:
椒盐适量
五香粉少许
炸锅(或炒锅)
制作方法
1、将鸡腿肉洗净,去鸡皮去骨切成大小均匀的鸡块,放入碗中。
2、腌料:依次将蒜末、姜末、生抽、料酒、胡椒粉、五香粉、白糖倒入盛有鸡块的碗中,用筷子搅拌均匀,腌制半个小时。(蒜末、姜末容易粘到鸡块上,不好取下来。如果你不喜欢吃蒜和姜,可以把蒜和姜切片,这样就不容易粘到鸡块上了)
3、脆炸面糊:脆炸粉和水按1:1的比例倒入碗中,用筷子搅拌均匀成面糊。(正宗的盐酥鸡应该用脆浆粉,脆浆粉和水的比例按1:0.8。但是脆浆粉多为商用,量比较大,不太适合家庭购买,所以用脆炸粉也是可以的。脆炸面糊只是参考用量,需要根据你的食材多少按比例自行调整)
4、表层裹粉:粘米粉和红薯淀粉按照1:1的比例放入盘子中混合均匀。(表层裹粉只是参考用量,需要根据食材多少按比例自行调整)
5、腌制好的鸡块先裹上脆炸面糊,再滚上表层裹粉。
6、第一次油炸:锅中倒入足量油,烧至五六成热时,将鸡块放进油锅中,炸至表面微*时将鸡块捞出。(低温油炸是为了让食材熟透,而表面还不会糊)
7、第二次复炸:待油温升至八九成热时,放入刚才炸好的鸡块,炸至表面呈深金*色时捞出,控油。(高温复炸是为了让表皮变得酥脆。如果嫌炸两次麻烦,也可以只炸一次,油温七成热时直接将鸡块放入油锅中,炸至鸡块浮起,气泡变少,表面呈金*色时捞出就可以了。但是五阿哥提醒过,要复炸才好吃哦)
8、撒粉:取适量椒盐和少许五香粉混合均匀,撒在鸡块表面就可以开吃啦!(正宗的盐酥鸡必须要有九层塔,将九层塔放入油锅中炸一下再放到鸡块上,会更好吃。但是我没有买到九层塔,所以就没放)
TIPS
1、两次油炸的原因:
第一次:低温油炸(五六成热),是为了让食材断生,内部熟透而不糊,防止食材流失过多水份而变干,所以第一次油炸不能用过高的油温。
第二次:高温油炸(八九成热),经过第一次油炸后食材基本上已经熟了,但外表并不酥脆,所以要进行高温快速复炸,达到表面酥脆。因为油温高,食材里面所残留的蒸汽会被释放出来,表现为油锅中食材周围会出现大量的气泡,同时由于蒸汽释放的关系,之前存在于食材缝隙中的油多少会被“逼出来”一些,所以炸两遍不会吸入更多的油,营养也不会损失更多。相反,小火炸后再用大火快速炸一下,还能把刚才吸进去的油逼出来一些,让食材中的油更少,营养也不会打折。
2、想要炸出外脆里嫩的鸡块,掌握好油温非常重要。油的温度过高,会使鸡块外焦里不熟;油的温度过低,表层挂的浆、糊容易脱散,使鸡块不够酥脆。我们可以利用筷子来判断油温:
一、二成热油温,介于0℃~60℃,属于冷油温。由于油温较低,把筷子放入油中,不会有什么反应。适用于:炸坚果类食物,如油炸花生米、油酥腰果,也适合炒酱料等。
三、四成热油温,在60℃~℃,属于低油温。油面泛起白泡,无声响和青烟,用手置于油锅表面,能感觉到热。筷子置于油中,周围会出现细小的气泡。适用于:干熘、软炸等,有保鲜嫩、除水分的作用,如软炸虾仁、炸香椿等。
五、六成热油温,约为°C~°C,也称中油温。此时油面波动,向四周翻动,微有青烟升起,细看油表面会有波纹。筷子置于油中,周围气泡变得密集,但没响声。原料下油后,周围有大量气泡,并伴有哗哗声。适用于:炒、炝等烹调方法,用这个油温炒青菜颜色漂亮且营养流失少。
七、八成热油温,约为°C~°C,属于高油温。油面翻动转向平静,有青烟,用勺搅动时有声响。筷子置于油中,周围会有大量气泡,并有噼里啪啦的响声。原料下锅后,周围出现大量气泡,并带有轻微的油爆声。适用于:炸、煎、爆。这个温度能使主料迅速加热,纤维急剧收缩,水分不易浸出,炸出来的肉质口感较嫩;下料时见水即爆,水分迅速蒸发,能炸出脆皮、凝结原料表面,使原料不易碎烂。
九、十成热油温,约在°C~°C,属于旺热油。油烟密、有灼热的热气,青烟四起并向上冲,即将到达燃点。这个时候不要用筷子试了,比较危险。原料入锅后,有大泡翻腾,并伴有爆破声。适用于:给蒸制菜肴和水煮类菜肴浇热油,如水煮肉片、葱油鱼、清蒸鱼等。
3、如果鸡块不是立刻吃,炸完第一次以后放进冰箱冷藏保存,等要吃的时候将半成品复炸就可以了。
4、表层撒粉时,如果没有椒盐,可以用五香粉和盐按2:1的比例混合均匀直接撒在鸡块上就可以了。
#炸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