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盐保中心开展盐湖水系调研第237天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1215/5117687.html

石桥村与运城盐池渊源颇深。一条古盐道,串联起运城盐池与石桥村的历史过往。

石桥之名与涑水河有关。古老的涑水河里流淌着关于石桥之名的传说。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在《晋问》中这样描述河东大盐当时的行销范围——“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在一条条辐射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湖北的运盐古道中,有一条往西的主干道路,从今盐湖区西王庄向西过今永济的永喜庄、许家营经石桥,再到虞乡后沿中条山去往风陵渡口,过河进入陕西潼关。

彼时的涑水河故道,刚好在这条运盐道上,成为运盐之障碍。为方便盐运往来,当时的地方*府便在此处修建了一座造型考究,规格宏达的青石结构桥梁,石桥村之名由此而来。涑水河改道后,据说古石桥建筑清代中期被官府移建于涑水河边的临晋某村。石桥虽早已不在,但石桥之名却被村民世代传之。

我们的调研座谈会在石桥村村委会二楼的会议室召开,石桥村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扬、副书记朱胜奎、副主任王峰超、村民代表杨金荣、退休干部朱民朝等参加了座谈,开张镇副镇长周宏民受邀参加。

话题还是从去年那场降雨开始。

石桥村是开张镇最低的地方,乾隆年间《虞乡县志》记载,涑水河古河道在此进入伍姓湖,村西北方向比东北要高出1-2米。

“去年大雨淹没了百分之九十的农田,当时玉米虽然都收了,但大量减产。降雨时,正值村委新班子上任,排水比较及时,在整个开张镇都属领先,镇*府还在石桥村召开了现场会。先是用河南支援的两台大泵,1个小时方排了十多天。河南支援队走了以后,村里自己组织了10台泵抽水往姚暹渠排。”在座的村民代表回忆说,当时姚暹渠出现险情,村干部腰上系根绳下到姚暹渠下面查看漏洞,渠上人紧拉着绳子。渠水又深又急,十分危险,但如果漏洞堵不住的话,村子就可能被淹。

“被淹以后,耐涝的枣树还好些,玉米推迟收获,小麦往年正常情况下种植面积到亩,但去年只种了多亩,还有百分之六十的地因太湿种不上,等于耽误了一季,收入减少,”王峰超说。

石桥村是开张镇辖区内最大的一个行*村,共多户多口人,耕地余亩。东接卿头镇的关家庄、桥上两村,西临土桥、朱家庄,南为董村农场,北为原粟海集团肉鸡饲养基地。姚暹渠从村南1.5公里处穿行而过。

石桥村历史悠久,最早居住人口姓氏已无可考。据村里《徐氏家谱》和《马氏家谱》记载,其始祖均为随燕王朱棣驾征至此屯兵垦田的,当时村中已有20余个姓氏家族。现姓氏多达40余个,多为三四十年代逃难落户于此。

村里现在的产业结构主要为冬枣、小麦、玉米。历史上以小麦和棉花为主,曾是棉花基地。“不光是石桥村,周围一带全部是棉花,最近五六年才开始种植小麦。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后来种植种类有所增加。水利条件便利了,才能每年种植小麦和玉米两收,即使种植棉花,也是随着机井灌溉和引*灌溉才发生的变化,棉花收入大。”朱民朝这样认为。

石桥村的地虽然偏盐碱,但村民们认为,盐碱地并不是非要去改良,更应该因地制宜、开发适合的作物。选择以耐盐碱的冬枣为主就很不错。

“开张镇总共13万亩耕地,目前冬枣就占到多亩。”周宏民告诉我们,“石桥、土桥一带因地势低,冬枣相对还比较少。现在镇南、镇北冬枣种植面积较大,在永济,只要说冬枣就是开张,要说葡萄就是卿头。一村一品”在开张也主要是以冬枣为主。每个村实际情况比重、大小不一样。种植冬枣虽然需要人力大,但收益还可以”。问及销售会不会受疫情影响,周富民说,“影响不是很大,目前客货量还比较好。”

据《石桥村志》记载,年的那场大洪水将运城盐池数以万吨的盐和芒硝由涑水河、姚暹渠携带滞留在下游的低洼地带,造成了当时运城、永济两县12.5万亩的盐碱下湿地,石桥村既处于涑水河的故河道地带,又是姚暹渠的流经区域,涝灾过后,全村90%的耕地受到影响,约有近半数耕地从此成为荒碱地被撂荒。

朱民朝说,“现在水利条件好了,可以通过引*灌溉、排碱渠缓解,如果没有这些措施,去年的农田积涝照样还会造成年土地盐碱的现象。”

当年石桥村的土地盐碱有多严重,有顺口溜很形象:“石桥村没啥好,遍地碱面可不少,像白面不能顶粮,像石灰不能抹墙,像扑粉不能化妆,像白糖不能品尝”。姚暹渠两边全是荒地,长得全是蒿草。

年,时任村支部书记的杨丙经率领全村人对全村近2万亩盐碱下湿地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开展了挖渠排碱工程,按照设计,每隔米挖一条支渠,从村北到村南姚暹渠,再沿姚暹渠北岸开挖东西横向的干渠一条,盐碱水通过姚暹渠下的涵洞排入硝池滩三级排洪渠。这项工程历时十多年,共开挖土方40万立方米,渠道总长度10万余米。石桥村的耕地面积近百亩的方田,方田四周皆有排水渠道。此项工程在当时反响很大,山西新闻纪录制片厂专门在石桥村拍摄了片名“大寨红花石桥开”的纪录片。

八十年代以后,石桥村土地逐渐由劣变好,加上因地下水位下降而多年不用排水,排碱渠道逐渐被损毁。在此后的年、年两场大雨中,石桥村的农田因无法排水而遭遇了严重的水涝灾害,给村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年永济市水利部门对东部腹地排碱渠道重新整修,石桥全域内在原来的渠道基础上共开挖排水干渠米。

“渠道虽然畅通了,但去年大雨排水出现了问题,为了本村的安全,出现了村子之间互相堵的现象,石桥村只能用泵往姚暹渠抽,各管各。”杜胜奎无奈地说。

石桥村一户居民家的老宅院里有口老井,井口的砖台上有提水绳索磨下的沟痕,这些深深的沟痕记录着石桥村曾经用水的艰辛。

石桥村最早吃水用水全靠老天,村北、村西、村东南分别挖有三个“泊池”蓄积雨水,天旱时用柳罐、木桶从姚暹渠南十多里外的中条山下取水,有的村民在自己院内挖砌二至三丈深的小井蓄水。后经历竹竿井、“大锅锥”井、再到钢管深井,水利条件越来越好。

石桥村现在共有30多眼深井,全部为灌溉井,井深到米,用村民的话讲,深井水比甜水咸比咸水甜。村里吃水原为清华风柏峪供水,去年有四分之一已改为郭李供水,今年计划全部改造为郭李的水。深井灌溉一亩地30元左右。一方水4—5元。

朱胜奎介绍说,“村里灌溉目前主要是以引*为主,引*水适合于土地改良,引*渠道以前没有防渗,损耗多,所以以井水灌溉为主,随着国家水利对农业投入大,渠道修建标准提高、水量大,所以老百姓喜欢用引*灌溉,石桥村处在引*末端,灌溉面积大概有多亩。”

引*灌溉一方面有效改善耕地,另一方面还可缓解地下水超采现象。在石桥村村西,有山西省水文资源勘测局在此设置的国家地下水监测点。距离监测点不远处,是石桥村里的第一眼钢管井。年左右,有石油勘测队在石桥村这一带勘测出石油,但因存储量和品质达不到开采要求,后来便把勘测井转为了钢管井。

石桥村中间有一座乾隆年间的民居——王家大院,遗憾主人不在未能入内,只做外观。令人颇感有趣的是墙上的一句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标语,“坚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国人民的反对美帝国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正义斗争!”隶书书法极为工整。

据村中老人回忆,石桥村曾建有8座大庙,可惜大都毁于战火或文革,今仅存一座“三王庙(华佗庙)”。我们随村中一行人来到一家居民院内,眼前的三王庙因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西墙有一通石碑,因杂物堆砌无法近前,只能从外墙古砖和房内大梁依稀可见旧时风采。

朱胜奎说,石桥村没有什么集体经济收入,原有的集体土地承包出去几十年还未到期。村里的道路铺设、吃水改造、井灌地下埋管老化改造,都需要一大笔资金,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想在文旅方面争取资金,看能不能恢复村里原来的八大庙宇,发展旅游业。

石桥村中有一道水渠自北向南穿村而过,朱民朝说这便远古时代涑水河的故河道,原在村外,如今是村里的排水渠。老人还给了我们一张自己手写的涑水河几次改道的经过和路线,说希望对我们的调研有所帮助。

此举令人颇为感动,情怀使然,才会如此。我们也当怀如此的初心和情怀继续前行……

陈晨焦亚妮薛吉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anjkyc.com/afhzz/2221.html

冀ICP备2021021479号-17

当前时间: